• 數字文化產業進入“內容+科技+運營”多維競爭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8-25





      2025年暑期,文旅消費持續升溫。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術的賦能,讓文化新業態、產業新模式不斷涌現,也讓公眾有了更加多元的新鮮體驗。


      這個暑期,在浙江杭州,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吸引眾多游客。作為國內首個系統展示南宋歷史文化的場館,這里將遺址原址與數字技術有機融合,搭建起“古今對話”的舞臺。在中廳保護棚,3塊巨型幕布將遺址的3面圍住,以裸眼3D技術復原宮廷生活影像,讓觀眾身臨其境,俯瞰臨安繁華,感受南宋皇家禮儀。


      除裸眼3D外,德壽宮遺址博物館還巧用AR、動態長卷、數字投影等技術,讓文物“活起來”。在多地,元宇宙圖書館、沉浸式劇場、XR無人機體驗等文旅融合新模式不斷涌現。


      科技與文化融合,不僅讓文化場館持續“圈粉”,也催生出戲劇、影視新業態。在江蘇南京,江寧織造博物館《大夢·紅樓》沉浸式展演,通過數字光影、虛擬現實等技術,帶領觀眾進入太虛幻境,走過一場60分鐘的大夢之旅。真人演員在沉浸式空間中互動演繹,還原了原著中20個經典場景,再現了紅樓夢中人的唯美幻境。


      在重慶永川科技片場,亞洲最大的虛擬拍攝系統已經投入使用。在這里,傳統的影視創作模式正在被改變。這個LED背景屏能隨著鏡頭的移動而變化,并實時渲染輸出高品質畫面,這樣的虛擬制作涵蓋XR、VP弧形屏、動作捕捉等先進系統,為劇組大幅節約了置景成本和等待時間。


      數字文化產業發展催生人才需求新變化


      欣賞完精彩紛呈的數字文化新場景,您是否想過背后的支撐力量?實現這些創意不僅需要文化底蘊,更需懂技術、善運營的人才。數字科技對文化的深度賦能正催生哪些新職業?對人才素質提出了哪些新要求?人才供需現狀如何?


      當下,隨著科技賦能,文化產業的崗位需求正經歷巨大變革。在這個虛擬攝影棚,影視拍攝制作流程已被重塑,LED設備工程師、虛擬拍攝系統工程師、數字制景地編師等正成為行業急需的人才。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廣泛應用,虛擬技術不僅賦能了影視制作,還拓展至文化旅游、文博展示等多元場景,催生了像VR應用開發工程師、3D建模師、交互設計師、虛擬場景策劃等諸多新興職業。


      相關數據顯示,到2030年,我國對虛擬現實人才的崗位需求將超過680萬個。2025年,動畫市場火熱,人工智能技術與動畫產業的深度融合也在重塑傳統創作模式。


      在人社部2025年新增的17個新職業中,動畫行業就包括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動畫制作員”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測試員”。此外,人工智能藝術家、虛擬制片管理等復合型崗位也應運而生。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動畫產業總產值預計2029年將達4700億元,人才需求旺盛。


      數字文化產業升級 呼喚人才培養破題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文化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技術創新浪潮,兼具科技素養和創意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成為產業升級的核心支撐。面對新業態的井噴需求,高校正通過學科重構、產教融合等方式探索人才培養新路徑。


      為回應數字文化產業升級需求,2025年,教育部新增設的29個普通本科專業中,有近四分之一瞄準了數字文化產業新賽道。如數字戲劇、數字演藝設計、智能影像藝術、虛擬空間藝術等。其中,上海戲劇學院新設的數字演藝設計專業,致力于將AI、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融入戲劇教育。中國傳媒大學新增的智能影像藝術專業,則著眼于培養影像藝術的未來人才。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院長孫斌介紹,智能影像藝術專業整合了戲劇影視學、設計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多學科的專業知識,聚焦在智能影像、沉浸式媒介、多模態交互等前沿的領域。希望能培養出兼具藝術創意、智能技術應用及跨媒介敘事能力的復合型創新人才。


      據了解,全國數字文化產業專業碩士試點已在11所高校落地。其中,中山大學設立了數字文化管理專業碩士,南京大學設立了數字文化產業方向工商管理碩士。為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無縫對接,部分院校還與企業開展深度合作,以企業項目為實操,定向培養懂創作、通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重慶城市職業學院就結合本地數字產業特點,與企業共建了虛擬現實技術應用、數字媒體技術等“訂單班”。


      重慶城市職業學院創意設計學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負責人陳德麗介紹,企業老師到我們學校來,跟老師共同商討人才培養方案。舉個例子,企業中需要3D建模師,學校在培養體系上,從大一開始就對應了課程,到大二時培養學生技能,把企業行業標準應用到教學課堂中,大三時學生可以送到企業進行在崗實習,實習完之后直接就業于對應的企業。


      當前,數字文化產業已進入“內容+科技+運營”多維競爭階段。高校從專業設置到培養模式的革新,正逐步滿足數字文化產業升級對人才的新需求。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