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迎來資本運作時代


    時間:2017-02-23





      中國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存在著保護意識不強、宣傳力度不夠、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特別是文化遺產項目價值和衍生產品外部價值的發現更顯不足。為了改變這一窘境,近日,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和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在深圳舉行合作簽約儀式,旨在發揮各自在專業領域和平臺的優勢資源,共同服務中國文化遺產相關機構和項目,推動中國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


      “華夏文化遺產專板”


      亮相深交所


      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理事長耿靜認為,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漫長歲月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與此同時,也應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面臨著許多問題,形勢嚴峻,不容樂觀。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是經民政部登記注冊,由文化部主管、具備在海內外募集資金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此次攜手深圳文交所主要考慮雙方專業領域的能力和在優勢資源上的互補,雙方通過向中國文化遺產項目和衍生產品提供金融和非金融服務,對發現、研究、保護、傳承、弘揚中國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及促進相關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于德江表示,深圳文交所將在“文化四板”的基礎上,根據專板掛牌企業或項目的需求,提供資本對接、政策引導、孵化等金融服務,同時為文化遺產類衍生產品提供掛牌交易平臺,全面構建金融與非金融、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及相關衍生產品的全鏈條服務體系。


      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專項基金負責人德央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講道:中國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實現文化遺產產業化


      建立資本對接通道


      耿靜表示,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今后將通過東方之韻平臺共同推廣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并以深圳文交所“文化四板”和“文化產權掛牌交易中心”為載體,通過開設“華夏文化遺產專板”及專項交易中心開展業務合作,全方位多角度為文化遺產運營企業、項目和衍生產品提供投融資、掛牌交易服務及市場服務功能。


      華夏文化遺產專板是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根據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賦予我們的使命,在國家和深圳市行業主管部門指導下,和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聯合發起組建的區別于滬深交易所和新三板的細分領域的場外交易市場和投融資平臺。根據文化領域的行業特性,針對相關優質文化企業、項目、傳承人,提供產業要素交易平臺、文化金融專業服務及投融資服務。通過對文化產業的無形資產登記、確權、評估、掛牌交易,規范文化企業,實現我國文化遺產產業化,建立文化企業對接資本的通道,最終實現融資的目的。目前,華夏文化遺產專板分館藏藝術品衍生品專區、佛教文化專區、中華老字號專區、傳承人專區等。


    來源:中國企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