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中將“文化交流合作平臺基本形成”定為發展目標之一,表示將讓“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各類藝術節、博覽會、交易會、論壇、公共信息服務等平臺建設逐步實現規范化和常態化”。
目前,在“一帶一路”涉及省份中,已有一些文化交流合作平臺建設得頗有些特色和名氣,例如“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不僅展現了藝術,更實現了不同的文化、觀念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促進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文化貿易往來,成為發展“一帶一路”中一幅中外藝術交相輝映的絢麗畫卷。而作為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全方位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共贏發展的重要平臺,所涉省市也在思考如何融入創新交流理念,如何加強與自身文化符號和優勢的融合,借著文化平臺的東風傳播到全世界。
交融以互鑒
地處亞洲大陸中心,新疆在“一帶一路”上擔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國際視野不僅是新疆藝術家、藝術團體的追求,在已經舉辦了四屆的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上,還體現在越來越濃的“國際范兒”上。
除每屆舞蹈節都有20多個國家地區的藝術團體在新疆這樣的國際化大舞臺上爭奇斗艷外,在舞蹈劇目選取方面,既有經久不衰的藝術經典作品如《一千零一夜》《吉賽爾》,也有通過現代舞蹈藝術表現傳統的《孔子》《千手觀音》等中華傳統的精品,更有本土新創作的《絲路舞魂》《阿拉木汗的傳說》。呈現作品從創作的年代、表達的內容、舞蹈表現的形式手段上都體現出既有傳統又有現代,舞蹈節也真正成為交融互鑒的大平臺。
伴隨著舞蹈節、中國—亞歐博覽會等的定期舉辦,開放與包容的姿態也讓新疆更加自信,作為第二屆中國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的策展人之一、清華大學美院院長魯曉波對記者說:“新疆人對新鮮事物開放包容的心態讓我吃驚。‘一帶一路’倡議戰略下的互聯互通將為新疆帶來新的機遇,新疆文化與藝術憑借自身的特色,又有開放進取的心態不斷借鑒學習,一定會走向國際舞臺。”
根據本次行動計劃,要將包括“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廈門國際海洋周”、“中國海洋文化節”等在內的活動打造成國際交流合作平臺,并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泉州藝術公園”和“中阿友誼雕塑園”等重點項目平臺。同時鼓勵中國—亞歐博覽會、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等綜合性平臺設立“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板塊。
創新迎共榮
除著力打造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國際藝術節、博覽會、藝術公園等國際交流合作平臺之外,行動計劃還鼓勵和支持各類綜合性國際論壇、交易會等設立“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板塊,并逐步建立“絲綢之路”文化數據庫,打造公共數字文化支撐平臺。
天津已成為這方面的先行者。日前,天津市編制出臺了《天津市文化廣播影視局落實“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實施意見2017~2019年》,表示“結合天津實際,完善‘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臺,打造‘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品牌”,并提出要“發揮天津自貿區政策優勢,用好用足國家部委對文化貿易的支持政策,以國家數字內容貿易服務平臺為基礎,為天津文化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倡議實施搭建堅實平臺。”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認為,搭建“一帶一路”文化傳播的戰略平臺,要堅持平等互建、包容開放的原則。同時在文化交流上要改變傳統性文化的思路,進入到交流合作的階段;在文化傳播上要加強對外傳播能力的建設,與沿線國家共同制作文化產品;在文化貿易上要尊重各國的文化差異,包括對各國自身文化安全的關注,減少乃至消除各國文化之間的貿易壁壘,從而形成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文化貿易的大格局。
專家認為,在加強對絲綢之路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與創新方面,要深入思考如何培育和踐行共通的價值觀中可作為提升經濟軟實力的部分,在創新上推動文化科技的融合,并依托數字化、技術化新媒體的方式來統一戰線。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