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張廣瑞在普通百姓的心目中,春節是一年中最為重要的日子。作為中華兒女,無論身在何處,過年的情結依然濃郁,難以割舍。
改革開放以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過年在人們心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尤其是春節長假制度實行后,年味越來越濃,以親人團聚、回家看看、分享歡樂、期許平安為核心的過年活動,演變成中國人一年一度的“運動”。不過,雖然過年的核心理念在堅持或強化,但過年的習俗和方式已悄然改變,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的影響更大。其中,過年與旅游的關聯更加緊密,過年影響著中國人的出行,中國年也開始影響著世界旅游的格局。
如果說以前過年是親人團聚,尋找家的溫馨,享受天倫之樂,那么現在過年,親人的團聚未必要在故鄉老家,親情的體現可以在路上或異鄉,幸福歡樂不一定非要坐在炕頭上吃餃子,也許在郵輪上或在他鄉的體驗。今年春節前,人們早早地籌劃過年的活動,節日期間數以億計的人外出,在大江南北尋求溫暖或嚴寒的刺激,數以百萬計的人走出國門體驗異域風情。
曾幾何時,過年一直被認為是華人的事,或者說是中國的節日,只有在中國才堂堂正正地放假,忘情地享受這世代傳承的濃情。過大年,是多數中國人自己在認真地做,一些外國人在迷茫地看。然而,現在則大不一樣了。春節前夕,很多國家或地區領導人會對當地華人發出新年的祝福,甚至有的國家通過立法程序,確定“春節”作為正式的節日;越來越多的外國領導人不僅會在過年前向中國人發出祝賀,而且流行的做法是,通過視頻和中文專門給中國人拜年。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以不同的方式與中國人共同享受這傳統的節日盛典,中國紅、中國結、中國話、中國服裝、毛筆字、春聯、煙花爆竹、生肖標識、餃子和年糕等中國元素在世界各地呈現。在這個時候,更多的中國人走出了國門,和異國他鄉的陌生人共同分享這節日的歡樂,把節日的文化帶到天涯海角。
現在和未來,世界一定會是更加開放與包容,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獲得了更多分享與共贏。多元文化在全球的傳播,彰顯的是對各種文化遺產的認知和不同文化內在價值的尊重,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獲得了相互理解與和平相處。對后者而言,旅游,無論是國內旅游還是國際旅游,都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在大眾旅游逐漸覆蓋全球的大勢下,諸如中國的“過大年”和西方的圣誕節等節慶活動,其最原始的民族或宗教意義在淡化,原有地域或群體的藩籬在減少,所強化的是對和諧幸福的渴望。因此,旅游的作用將是不可替代的。
改革開放讓更多的普通中國人認識了世界,也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了中國,國際旅游的發展,讓更多的人通過旅游彼此接觸,相互了解。
30多年來,曾經有大批外國民眾以旅游的方式訪問了中國,把他們的傳統文化與生活方式傳到了中國,影響著當代中國人。同樣,近10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通過旅游把我們的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展現給世界,感染著國際社會。雖說文化不可能全球化,但文化在全球的傳播,有著與經濟全球化的相似之處,這種傳播也是一種社會發展的動力。
我們有理由相信,現在很多中國人利用過年的機會出境旅游,把中國年的文化傳遞給世界,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外國人在中國春節到中國旅游,體驗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中國年不再僅僅限于華人社會或中華大地,而逐漸成為普天同慶、分享歡快幸福的盛會。當然,作為中國年文化的源頭,這一愿望的實現,需要中國人以更大的熱情和誠意,擔當起更大的責任、付出更多的努力。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