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鄉的年俗


    作者:李德金    時間:2017-01-27





      家鄉是美好的記憶,是終身難忘的地方。尤其是人老了,對家鄉的思念更是情切切意綿綿。


      在電視里報紙上網絡中,每當看到有報道農村的珍聞軼事,我都要多看幾眼,把那里的風俗習慣與家鄉的民風民俗比一比,看看有哪些不同。通過比對,我發現家鄉的年俗還是頗有特色的。


      在我的家鄉,說年俗憶年俗,主要是指農歷新年——春節。它一般是從上一年的臘月廿三到次年的正月十五止,前后共23天,俗稱過年。在臘月廿三年開始的這一天叫“小年”,不論是大家還是小戶,“小年”這一天對他們來說都是最忙碌的。早上起來,人人都要參與到大掃除中去,包括洗衣漿裳、除舊布新、殺雞宰豬、燒香拜佛、叩頭迎小年等等。在我的記憶里,農民辭舊迎新最初的方式方法是清晨放鞭炮中午燒紙錢祭先人敬灶神晚上再放鞭炮再叩首,以示虔誠!從臘月廿三到卅晚上即“除夕”,人們就開始為正月初一至初四“過大年”做準備工作了,有的捕魚捉蝦,有的清塘挖藕,有的磨豆腐,有的趕集買幾刀大黃紙幾掛鞭炮幾副對聯幾幅年畫……不管瓦房草房,家家戶戶都要裝飾一新。過去,農民“備年貨”,講究的是年畫窗花,什么大胖小子、大鯉魚、李逵、京劇人物最受青睞;走親訪友贈送的是大棗、紅糖、桃酥等小禮物,就覺得很“大氣”“體面”了。如今,農民過年已“舊貌換新顏”,舞龍燈踩高蹺已成為歷史。年初一街坊大拜年,男女老少紛紛穿上新衣服,個個打扮得俏俏的,人人從村頭拜到巷尾,一路祝福,一路歡聲笑語,熱鬧非凡。他們這支新年祝福隊伍已形成多年,成為傳統,其原則是寧可少一村不少一家。他們這樣做旨在營造節日氣氛,達到睦鄰友好的目的;年初二拜舅舅、年初三拜姑姑、年初四拜老岳父,他們不再是靠步行騎自行車坐拖拉機,而是用電動車、小汽車代步,可謂是“多快好省”。去年,我看到我侄子駕著電動車去拜兩個舅舅,饋贈的禮物是高檔酒高級牛奶高等營養保健品,而且速去速回,不再在舅舅家吃午飯了。記得,我小時候去拜舅舅,從我家到舅舅家有十幾里地,完全靠步行,贈送的禮物只有一包紅糖,舅舅回贈的“壓歲錢”是一角、兩角、五角……從未超過一元;而現在,我在老家過年看到的是外甥去拜舅舅得到的“壓歲錢”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元。大年過后,便是農民自由互動日子,直到正月十五過元宵節,他們才宣告“春節”結束。


      在這些日子里,我看到最多的是城鄉差別在縮小,城鄉正在走融合發展之路。昔日的農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住的是草蓋房,吃的是“瓜菜代”。現在,經過改革開放政策激勵,農村勞動生產積極性提高了,已由過去的單一糧食生產轉為多種經營,使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農民“吃穿用”再也不必犯愁了。他們的生活水準有的甚至可以與城里人一比高低。“吃穿用”開始重質量講檔次,住的是樓上樓下,房間有電燈電話,出行有車代步,生活處處充滿自豪感。年輕人開始玩時尚,與城里人一樣,能夠緊隨時代脈搏跳動,做到與時俱進。什么電腦、手機、信用卡、微博、微信、QQ,他們樣樣應用自如,有的因此走出國門,踏上留學之路;有的因此成為富庶門第;有的因此當上打工仔頭頭;有的因此做了工廠主,圓了老板夢;有的因此進城買房,搖身一變,成為城市一員了。也許正是由于有了他們的來來往往,才使農村城市化步伐得到進一步加快。


      家鄉的年俗最大功能是辭舊迎新。從前,由于老年人思想保守,接受不了新鮮亊物。他們放的“辭舊迎新”鞭炮都是短掛小鞭炮,長掛小鞭炮還舍不得買,也舍不得放,大鞭炮只有二踢腳一種。盡管如此,還遭到一些人的“白眼”。他們認為,這樣做會把“財神爺”轟跑了。所以,家鄉過年在二三十年前放爆竹的人家屈指可數。我家老父親當時屬于腦袋比較開化開放的農民。他每年臘月廿三午飯前均要備足酒菜,敬“灶神”謝“土地神”,晚上還要放一些大小鞭炮。雖然規模花色品種與現在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但在那個年代那個時候還是算得上一流的。因為那時家鄉經濟欠發達,人們把錢看得很重,一般不亂花一分錢。而今時代不同了,農民通過科學種田打工經商做買賣,腰包鼓了,生活富裕了,站在我面前的農家兄弟姐妹好像與我沒有多大差別,有的日子過得甚至比我還好,更加有滋有味。在卅晚上在大年初一凌晨,當我看到父老鄉親守夜迎新年放鞭炮的宏大壯觀場面時,著實被他們的所作所為折服了驚呆了。沒想到他們放的鞭炮有幾十種,從地上跑的到天上飛的應有盡有,有的直插云霄,有的漫天飛舞,有的爆炸聲不斷,有的流光溢彩,與人的歡呼聲笑聲連成一片,此起彼伏,構成了一幅描繪家鄉年俗的壯麗畫卷。


      家鄉過年,也是紀念先人的節日。因此,在春節期間,我格外懷念我的老父親。他年輕時候也屬于美男子之列,不但身材魁梧,而且個頭有1.8米高。可惜,當年他為養育我們6個兒女,終日勞作,早早就累壞了身體。據說,我父輩老家原在山東,祖上曾有多人在衙門做官,后來因性格剛強,勇于打報不平,而走向衰敗,不得已才從山東帶著“一擔挑”家產來到江蘇農村“避難”,過上了“田園”生活。然而,盡管到了一個新地方謀生,我爺爺的“老毛病”仍然未改。他還是喜歡幫人家“打報不平”。由于他身材高大,走路大步流星,人家給他取了一個綽號——“飛毛腿”。有關這些情況,是我老父親在過年燒香祭祖時說的,否則我是不會知道的。但聽完這些之后,再對照一下我的老父親,他又和爺爺性格能差幾分呢,雖然老父親已辭世多年,但我每每回憶起老父親懷念爺爺的話,使我感到非常心酸——老父親活著的時候,是個勤勞好勝愛面子之人。他為我們6個兒女能夠吃的飽穿的暖,天天起早貪黑,勞作不止,有時為了多掙點錢,肩挑一百多斤披星戴月從幾十里以外販賣貨物,不知吃了多少辛苦,流了多少汗水……今天,我只能像老父親過去逢年過節祭拜他父親一樣,對老父親說上幾句敬仰慰藉的心里話,祝他在九泉之下,與母親一起自己照顧好自己!


      俗話說,“每逢佳節倍思親”。近幾年春節我都是在老家過的,與親人團聚感受頗多,其中家鄉過年內容豐富多彩一年比一年熱鬧,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認為,家鄉的年俗之所以經久不衰,原因就在于“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像富裕起來的農戶自掏腰包為鄉親父老放電影請劇團為左鄰右舍唱戲的事兒,這在過去缺吃少穿的年代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現在卻成了流行色。在這里,我衷心祝愿家鄉的年俗隨著年輪的轉動更加充滿時代感,不斷發揚光大!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