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節檔影片《美人魚》超30億元的票房讓更多的資本瞄準了保底發行。據北京商報記者統計,2016年公開票房保底的影片達到11部,對影片進行保底的資本也有耀萊影視、微影時代等影視制片發行公司,以及快鹿集團等金融投資公司。但從票房來看,并不是每部電影都能復制《美人魚》的成功。11部保底發行的影片中只有4部電影達到預期。盡管受票補減少、觀眾回歸理性等因素影響,2016年國內電影市場增速放緩,但過半保底發行影片沒有達到預期仍然讓2017年保底發行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超六成影片未達保底金額
從2013年華誼兄弟為《西游·降魔篇》保底3億元起,保底發行開始真正進入國內影視市場。而《心花路放》、《后會無期》等影片的票房成功,也讓越來越多的影片開始采用保底發行模式,保底金額和門檻也開始不斷攀升。據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2016年公開票房保底的影片已經達到11部,保底金額達10億元的影片就有6部。不少影片甚至在成片之前就拿到了保底協議,如吳京執導的《戰狼2》還未開拍,北京文化就以8億元為其保底;《夢想合伙人》開拍之前,也已和恒業影業達成3億元的保底協議。
從票房來看,并非每一部影片都能達到預期效果。公開資料顯示,11部保底發行的影片中,僅《盜墓筆記》、《火鍋英雄》、《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里》、《美人魚》4部影片達到保底金額,其余項目都以失敗告終,其中不乏一些由熱門IP改編以及極具明星效應的影片。如博納影業10億元保底《封神傳奇》,最終票房僅2.84億元;恒業影業4億元保底《夏有喬木,雅望天堂》,最終票房僅1.56億元;而提前簽訂保底協議的《夢想合伙人》最終票房僅8099萬元。
新元智庫創始人劉德良認為,保底發行是制片方和發行方基于對市場競爭的需求而開發出的交易模式。通過保底發行,制片方可以降低風險,并有充足的資金投入到下一個電影項目的制作過程中;發行方也希望能借此爭取到優秀影片項目,提升自身的發行規模,并收獲更多的票房收益。從市場角度來看,保底發行這種交易模式的產生有其出現的合理性和必然性,2016年電影市場整體增速放緩的狀態下,票房收入達到或者未達保底金額也是正常的市場結果。
資本過熱反致成功率低
縱觀當前的電影市場,有太多的資本進入保底發行這一領域。不僅涉及微影時代、恒業影業等電影制片發行公司,也涉及快鹿集團等投資企業。過多的資本涌入對于正處于初期發展階段的電影產業來說并不樂觀。在保利影業投資有限公司公共事業部總監劉建峰看來,不僅國內的電影市場面臨泡沫化,一些非老牌的電影企業對電影市場的預期也是泡沫化的,僅憑借《美人魚》保底發行的現象級成功,就認為保底發行領域有商業化機會。大部分企業并沒有真正冷靜思考當前電影市場真實的水平。從影片《葉問3》重復融資等一系列金融操作中可以看出,當前國內電影產業發展的缺陷和弊端。
劉建峰對此表示,對于資本方來說,他們想通過保底發行收取更多的回報;對于第三方平臺來說,則是想要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這些基于非電影元素的考慮,使得這些平臺、企業在保底發行過程中是通過補貼等方式,而不是加強影片內容制作、宣發等渠道讓影片達到預期效果。某種程度而言,這會使當前的電影市場變得屈從和盲目”。
“資本的驅動過猛,使得現階段國內的電影產業結構也是畸形的。一方面,資本的驅使下,企業希望快速賺錢,擴大企業規模,提升企業業績,而忽視了內容的創作。另一方面,資本的蜂擁而至導致大家對影片質量制片、發行等方面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這種情況下,制片、發行公司容易膨脹,以至于降低了對風險的控制、對質量的把握,甚至弱化了對觀眾的尊重。”劉德良說道,“當前國內電影市場的資本化程度已經超過了工業化程度,但事實上國內電影市場相對落后的內容創作、工業化體系以及制片管理水平等,支撐不了這么多的資金進入到影視產業。”
精于資源重組是關鍵
在微影時代相關負責人看來,大家一直把保底發行當成一個資本游戲,覺得是一場賭博,其實不是。保底是發行環節的一次資源的優化配置,是一種非常正常的市場行為,也是一種比較好的通過資金來整合項目的方式。某種程度上,這與海外電影市場的預售制度有異曲同工之處,“某些內容的保底是非常合適的,因為保底會重組這個項目。有時影片的各個利益相關方會在某些環節意見不一致,就會影響影片的票房表現。假如所有的內容一方都希望自己從頭做到尾,但是你的方式可能不對,重組是有很大必要的”。
目前保底的合作相對復雜,除了保底金還有很多其他的合作權益,并不是未達到保底金額就會虧損,行業人士對于保底發行的了解還不夠,不能僅憑未達到保底線就覺得保底失敗。“以《鐵道飛虎》為例,在微影時代3億元的保底費用中,包括了一筆數目超過5000萬元的宣發費,而微影旗下的娛躍前期投了1250萬元,投資占比5%。這筆投資除了票房分賬,還將帶來互聯網版權、海外、返稅、衍生授權、游戲授權等的回報。而且微影還有投資收益,《鐵道飛虎》延期上映一個月,以目前的票房走勢會達到收支平衡。”
除此之外,在從業者看來,基于電影產業當前的發展背景,金融化的實踐操作仍具有一定可行性。“但完整工業化體系的建立是金融化的必要條件。沒有嚴謹的工業體系、制片管理,急于做金融產品,會產生較大的風險以及市場混亂。”劉德良對此強調。
來源: 北京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