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春節”品牌活動已走遍世界各國各地,每年在海外舉辦兩千余場,走向世界各大城市,吸引了大批海外受眾。如何面向漢學家翻譯家“講好春節故事”,實現春節文化活動的創新發展,是挖掘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和價值的重要課題。
1月16日,首屆“歡樂春節。閱讀中國”學術沙龍特別活動暨“文化天橋。藝術新春”民藝生活周活動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開幕。在活動現場,主辦方布置了中外文化互譯合作成果展、3D全息戲曲表演、民藝等展演,推介中國文學、出版、影視等文藝創作成果。來自美國、俄羅斯、德國、法國、加拿大、英國、日本、泰國、瑞典、埃及、哥倫比亞、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等29個國家的國際友人出席啟動儀式。
中國文化部外聯局副局長朱琦在開幕式上說,隨著中國對世界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海外讀者和民眾也將不再局限于對中國簡單、表面、刻板的印象,而是更加深入地閱讀中國,理解中國,聆聽中國豐富的聲音與故事,感受中國人生動的思想和品格,實現中外文化的互知、互信、互賞、互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美美與共。
學術沙龍活動分為“中外對話。黃金時代”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兩個環節。中國作協副主席、詩人馬佳感慨道:“我的詩歌被四五十個國家以二十七八種語言翻譯過,但是有一半的作品實際上是從英文、法文或德文轉譯的,真正從漢語直接翻譯最多占三分之一。”他希望有更完善的制度設計和翻譯工程,讓更多的中國文學作品從漢語直接翻譯成別其他語言,這樣更直接更準確。
知名文學評論家郭寶亮也認為,中國作品現在的海外翻譯不是特別樂觀,此前海外很多對中國作品的翻譯是興趣性的和隨機性的。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把當代中國最好的作家作品介紹出去,讓更多人知道中國當代最好的作品,真正讓中國好的作品與世界人民見面。
外國專家MarkLevine表示,舉辦國際性的文化活動對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對整個中國文化的宣傳非常有意義。他舉例說,張家界舉辦過多屆國際音樂周,每一次活動都有好幾百個外國音樂人到中國參與音樂表演。這些外國人在活動中受到中國文化的熏陶,他們很多人活動結束后并沒有走,而是留在當地同當地的居民進行更深入的交流。這樣他們就成為事實上的文化使者,他們回到自己的國家就會去介紹中國的文化。
此次活動上,四川省自貢市人民政府與中華文化促進會、中國文化譯研網三方共同簽署“華燈耀絲路”合作協議,展開了“華燈耀絲路”
活動全球啟動書法卷軸,標志著“華燈耀絲路——中華彩燈上的語言藝術”彩燈國際巡展啟動。
四川省自貢市副市長李紅強介紹說,自貢彩燈有800多年的歷史,改革開放以后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2016年自貢燈會在全球20多個國家舉辦了40多場,讓老城市重現青春,迎來眾多國外友人的投資與合作,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我們看來燈是藝術品,光影造型的語言,感性,直達人心,豐富,包含諸多的故事,這是自貢燈會中華文化搭建又一橋梁的底氣所在信心所在。”
作者:汪名立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