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上,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正式通過評審,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2月6日,剛剛回國的申遺代表團成員在文化部召開的專題新聞發布會上詳細介紹了“二十四節氣”的項目申報情況。文化部外聯局副局長翟德玉介紹稱,針對未來“二十四節氣”的保護工作已經擬定了“五年行動計劃”。
翟德玉在發布會上指出,非遺名錄申報絕不應僅僅止于申報,還有更多的義務和責任需要履行。“‘二十四節氣’被列入代表作名錄已經邁出國際合作的第一步,接下來如何在國際化語境下扎實做好各項保護工作,履行申報時的承諾,我們還任重而道遠。”
傳承保護非遺任重道遠
文化部非遺司巡視員馬盛德也表示,“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是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也是對外文化交流的一次成功實踐。“申報的成功并不是使命的終結,而是非遺保護工作的又一個里程碑。”
馬盛德說,“二十四節氣”作為我國第31個入選“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的項目,進一步增進了海內外華人的文化認同與自豪感,提升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我們將以此為契機,積極履行承諾,采取有效措施,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適應社會發展過程中不斷保持生機與活力。”
“二十四節氣”形成于中國黃河流域,以觀察該區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作為農耕社會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逐步為全國各地所采用,并為多民族所共享。作為中國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該遺產項目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員王應德介紹說,為確保“二十四節氣”的存續力和代際傳承,我國成立了“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組”,聯合制定了《二十四節氣五年保護計劃(2017~2021)》,每年組織舉辦保護與傳承培訓班和專題學術研討會,編寫“二十四節氣”知識讀本、舉辦專題展覽等。
同源項目可以聯合申報
據介紹,截至目前,我國總計有31個項目被列入非遺代表作名錄,7個項目被列入急需保護名錄,1個項目入選優秀實踐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
2005年,韓國成功申報將“江陵端午祭”列入非遺名錄,當時在中國民間被廣泛質疑。近幾年,一些國家在某些相似或相近的項目上積極申報,很多中國人呼吁盡快申報此類項目,以免被“搶注”。
此次中國申遺代表團成員、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巴莫曲布嫫表示,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框架下的申報工作,是踐行《公約》精神、積極開展非遺領域國際間交流和對話的措施,是提高可見度的“共享”而不是“商標注冊”。并不是說一個國家申請了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就等于擁有了該項目的所有權。“別國申報成功,自家的遺產就成了別人的”,這種心態走入了誤區。
巴莫曲布嫫說,對于兩個遺產國家共同擁有的同源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每一個國家均可以單獨申報,如果被列入代表作名錄,也不妨礙其他國家再次單獨申報。同時,聯合申報也是近年來提倡的做法。“2005年,我國與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被列入名錄,兩國還建立了聯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合作機制。”(汪名立)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