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中國音樂產業大會于12月16日在北京四季酒店舉行。本屆大會以“最好的時代”為主題,匯聚了中國移動咪咕音樂、中國聯通沃音樂、中國電信愛音樂、百度音樂、網易云音樂、太合音樂、無限星空、36氪等200多家音樂公司、影視、互聯網公司、泛娛樂公司代表,100多家媒體代表共聚一堂,攜手合作伙伴和業界同仁,聚集國內外音樂領域各路精英,探討2016年行業熱點及音樂產業未來發展方向,共同打造音樂全產業鏈生態圈,為音樂產業的未來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據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了解,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版權局版權管理司司長于慈珂、北京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王野霏、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副秘書長王勤、中國音數協音樂產業促進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汪京京、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版管理司音像電子處副調研員鄭加可等相關領導出席本次會議。
中國音樂產業聯盟成立
第三屆中國音樂產業大會上發布了中國音樂產業基金,而本次大會的重頭戲當屬中國音樂產業聯盟的發布。由國家音樂產業基地聯合中國電信愛音樂、中國聯通沃音樂、百度音樂、網易云音樂、一下科技、京東眾籌及音像、掌趣科技、樂視音樂、亞杰商會、無限星空等在內的十余家機構共同發起中國音樂產業聯盟。
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副局長王野霏講到,政府力圖打造一個符合音樂產業發展的環境,凈化市場的秩序,為音樂產業的發展保駕護航。對于音樂產業的發展,他指出現如今三個目標。第一,為市場、用戶提供高品質的豐富多彩的音樂作品。第二,讓制造者和傳播者有好的投資收益,應該有回報。第三,鼓勵原創。
唐月明
聯盟發起方、國家音樂產業基地負責人、無限星空音樂集團創始人兼CEO唐月明表示,中國音樂產業聯盟從2015年3月份開始籌備,經過了十余次的研討、溝通會議后逐步成型。同時他表示,音樂行業內信息不通,產業鏈條過長,急需音樂產業各機構一起努力打通產業鏈,資源共享,并且現今音樂行業,包括音樂人,藝人,音樂作品,現場演出正在走向優質內容IP版權化的趨勢,為了推動音樂產業發展的更好,實現資源共享,中國音樂產業聯盟將打通音樂產業鏈的上下游,為音樂產業鏈連接共享及跨界與泛娛樂影視、游戲,動漫等領域合作給予支持。“我們聚集了10余家估值過百億的行業領先機構和公司,過千億的中國音樂產業聯盟發起成員共同打造中國音樂產業聯盟。”
音樂產業“最好的時代”來了?
論壇當天包括著名音樂人譚伊哲、中國聯通音樂運營中心總經理李海鷗、中國電信天翼愛音樂公司副總經理吳三陽、百度音樂總經理王磊、網易云音樂副總裁丁博、京東眾籌事業部流行文化負責人高雷、京東音像總經理婁偉等發表了自己對于音樂產業的看法以及經驗分享,其后更是與大洲影視、一下科技、明嘉資本、熱波傳媒共100多家音樂、影視、互聯網等各領域領頭機構負責人一起對音樂產業的發展進行探討。
在探討音樂產業內容的崛起時,眾位嘉賓指出內容變現與跨界融合是音樂產業最好時代來臨的標志。音樂的關聯性強這一特點,讓其通過內容衍生出很多的產品,雖然在內容付費層面,目前音樂稍微弱一點,但是讓內容遷移到其他門類,進行商業模式的售賣是音樂產業更好的選擇。同時,為了推動內容的發展,百度音樂、一下科技、鼎暉資本以及北電五度基金負責人同時表示各家機構將在2017年分別投入數億,共計20多億的資金對原創音樂內容進行扶持。
而說到版權大戰,數字音樂生態布局時,眾嘉賓表示,版權是行業的盾,是規范音樂產業的過程,讓行業建立起來新秩序,大家在版權大戰的過程中要找到共贏的渠道,同時也要重視用戶體驗,根據市場的變化,版權策略最終會調整回歸到理性的狀態。
音樂資本論環節中嘉賓們說到,持續性的優質內容輸出,更能吸引到資本的關注。強勢的內容生產者,同樣也是資本的承載者。在資本的支持下,音樂產業會發展得很好,但是需要注重避免出現經濟泡沫。
在談到藝人培養與粉絲經濟時,好妹妹經紀人表示,作為一個非傳統經紀人,與藝人之間更應該稱之為合作的關系。引發了大家一片共鳴。而關于當下最火熱的粉絲經濟,大家提出在內容行業中,更多的應該是通過內容去形成變現。
在現場演出與獨立音樂板塊,嘉賓指出,現場音樂最重要的是,第一是內容要豐富,第二是互動性要強,第三是體驗感要好,但是現場音樂目前面臨著缺少好樂隊、內容非常匱乏的局面,解決這些問題才可以做好全新的模式。
此外,眾位嘉賓還針對“音樂IP的衍生及跨界”、“音樂社交、直播與眾籌”、“音樂教育與行業人才培養”“中國音樂國際交流與發展”等問題進行了討論。論壇公布了2016音樂產業年度貢獻獎;與36氪創投助手合作的音樂產業投融資對接會。包括學音悅、有票、火星數娛等10多個項目進行了路演,Star VC、天星資本、宋城演藝、小米科技、華錄集團等上百家投資機構負責人在現場對項目進行點評,并與項目方達成合作意向。
來源: 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