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最近獲得了財政部的垂青。《中國企業報》記者日前在財政部官網看到,其首頁左側的“司局頻道”中的司局名稱發生了微小的變化,新出現了“文化司”字樣,而原來的“教科文司”變成了“科教司”。
將更好地服務 中央文化企業
作為國務院的重要部門,財政部的職能可謂舉足輕重,政府的一切立項和開銷幾乎都要盯著這個錢袋子。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中共十八大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一起,成為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文化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實踐、新情況,原有的歸教科文司管轄的文化這塊已經不能適應文化市場的管理需要,適時調整相關部門職能、整合行政資源、提高文化治理能力就成為了新時期的新課題。從財政投入上加大對文化的重視也是順勢而為,符合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有利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次變動將原來財政部教科文司的“文化處”與“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管理辦公室”職能進行合并,形成“大文化司”,主要職能是研究提出支持文化改革與發展相關財政政策;承擔宣傳、文化、體育、旅游等方面的部門預算和相關財政資金、資產管理工作,擬訂相關行業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制度,負責旅游發展基金預算管理;承擔由財政部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中央文化企業資產、財務、國有資本經營預決算等工作;承擔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領導小組日常工作。
記者發現,財政部新成立的文化司規模不小,共設置了五個處:綜合處、文化資產處、文化一處、文化二處、文化三處。財政部專門設立文化司的舉措是將文化行政、產業、事業納入一體,統一管理宣傳、文化、體育、旅游等相關部門的預算和相關財政資金、資產管理工作。有利于深入研究文化建設的特點和規律,使財政對文化的投入更科學、更精準,更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調動起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踐行中央提出的文化自信。
將緩解文化企業 融資難、融資貴
對于文化企業來說,國家能補貼得越多越好;對于主管部門來說,花出去的錢要確實是用到文化產業發展上。為落實國務院領導關于財政資金“由補變投”批示精神,今年財政部對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模式作出重大調整,加快由無償向有償、由直接分配向間接分配轉變,讓資金配置的目標盡量接近市場化。也就是說,立足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完善財政參股基金出資模式,適當擴大參股基金范圍,將“有形的手”與“無形的手”有機銜接。為此今年已經安排了10億元參股全國14只優秀文化產業基金,直接撬動其他各類資本120億元,發揮了財政杠桿作用和乘數效應,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此外還聚焦了“雙創”融資難題,首次探索開展債權投資扶持計劃,形成財政出資引導、文投集團配套跟進的全新投入機制。依托北京文投、陜西文投兩家全國領先的省級文投集團,中央財政出資5.6億元、帶動配套46.8億元,推進完善融資租賃、無形資產質押等創新型業務,直接降低了融資成本,為破解長期困擾文化企業發展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記者了解到,今年中央財政安排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是11.53億元,用于54戶中央文化企業聯合重組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重點有三:一個是打破部門區域限制,推動中央文化企業聯合重組,合并組建新的中央文化企業或集團公司,作為兼并主體通過購買、直接入股等方式取得其他文化企業所有權或控股權,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還一個是推動出版發行、影視制作、文藝演出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興文化業態,實現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在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等方面共享融通,進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有利于產業結構調整或升級的關鍵技術研發,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再一個是引導中央文化企業“走出去”,通過新設、并購等方式在境外設立文化企業,參與聯合經營,建設文化產品國際營銷網絡,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本報記者朱晨輝)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