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多所高校專家討論:大數據時代 影視該怎么發展?


    作者:杜恩湖 張杰    時間:2016-11-28





      金馬獎剛剛頒獎,華語電影圈一陣歡騰。在繁榮的背后,又有哪些隱憂?影視產業的供給側改革需要怎樣進行?11月27日,由中國高校影視學會主辦的“影視產業與管理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大數據時代的影視產業高峰論壇”,在四川大學舉行。來自清華大學、中國社科院、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四川大學等40多所高校的影視專家教授,以及愛奇藝等互聯網媒體的高管,會聚一堂,刮起一場頭腦風暴,共商大數據時代的影視發展大計。


      關于人——專家之憂既懂藝術又懂商業的人才匱乏


      當下新媒體技術迅猛發展,技術與文化產品,內容與載體的融合一體化急劇增加。但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很多人懂技術,但對文化產品內容不在行。對文化產品內容在行的人,對技術又不懂。


      清華大學教授尹鴻透露,在國內“能同時具備藝術鑒賞力和市場判斷力的綜合型人才非常匱乏”。他認為,影視產業與管理專業委員會的成立,就是要致力于對這種狀況的改觀。對于具體的解決措施,尹鴻教授也提到幾個很細節的方法,“我們高校應該優化教學模式,拓寬教學方法,比如多辦一些暑期夏令營,將學術培養的成果更多更快地融入到社會中。高校還應該自主孵化一些影視產業項目,編一些跟影視管理有關的更多實用性的教材。此外,我們的專業委員會、學界,還應該加強信息分享和交流,充分利用現代移動互聯平臺、社交賬號,向社會大眾傳達自己專業的聲音。現在微信公眾號非常發達,很多點擊量十萬+的公號,吸引很多人閱讀。我們委員會也可以做一些公眾號,將大家短小精悍的見解、文章推送出去。”


      綜合型影視人才培養的問題,也讓四川大學教授曹順慶感到憂慮。在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采訪時,曹教授說:“當下文化產業正處于大發展階段,新媒體發展一日千里,日新月異,急需大量能打通多學科,既懂載體技術又懂創意內容的綜合型人才。但是現狀是,這方面的人才培養不夠,人才嚴重匱乏。但是高校教育界長期以來,在交叉學科方面做的工作并不夠。學科劃分細致,當然有其必要性和有利作用。但是如果缺乏學科之間的交叉與互通,會越來越顯出其弊端性。”曹教授提出,“加快交叉學科建設,培育綜合型影視人才;多嘗試與社會力量合作,搭建新的平臺。像今天成立這個影視產業與管理專業委員會,就是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我也希望,今后這個平臺能引入導演、編劇等影視的具體從業人員加入進來。”


      關于錢——學界之憂熱錢涌入使影視處于畸形狀態


      影視圈出現的明星演員存在片酬過高,也受到理論界的關注。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李向民在《影視產業的供給側改革問題》的主題演講中,提到當下演藝界粗陋發展的一些狀況。他透露,當下大量的熱錢涌入影視產業,一些企業不計回報地投資,僅僅是為了上市后的市場估價,對具體項目的盈虧不太在意。但是這種做法卻對影視業的健康長遠發展帶來損害。比如導致中國的影視制作成本大幅度翻增,處于一種畸形的狀況:出現了影視作品供給側的過度生產導致的泡沫。每年國內都有大量的影視作品產出,但卻沒有機會得到面向大眾播放或黃金時段播放的機會,只留下光盤,庫存問題很嚴重;投資商話語權與藝術家話語權的關系,存在巨大的落差;一些演員片酬達到天價。“據我了解,在好萊塢,一線演員的片酬收入,一年的收入大概是8500萬到兩個億人民幣。而在咱們國內,一個‘小鮮肉’演出一部電視劇,要價都能高達一個億。”


      四川傳媒學院副教授劉彤在名為《“互聯網+”時代影視文化生態系統研究》的演講中,也提到他所觀察到的問題。他認為,當下影視生產行業,存在很多值得學界關注的現象。比如當下移動互聯網跨屏互動的狀況下,出現了粉絲喜歡哪個演員,導演就使用哪個演員的現象,出現了話題消費,吸引眼球的過于娛樂現象。劉彤副教授認為,“影視文化運行是要符合經濟規律,但是不能忽略美學效果。影視從業人員應對美學效應有足夠的強調。不是所有影視劇都值得無節制的付出。”


      大數據技術作為一個工具,被很多影視界人士視為靈丹妙藥。但對此深有研究的黃河科技學院講師李坤,則認為應該對過于依賴大數據保持警惕,不能被大數據牽著鼻子走。“比如,前一段時間,大家都喜歡僵尸片,僵尸片類型大火。根據大數據分析,如果大家都去跟風,等三個月的制作周期后,制作出來,其實受眾的興趣已經轉移了。”

    來源: 華西都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