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中國演出市場:產業鏈日趨完善 行業多元化發展


    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薛 帥    時間:2017-05-25





      近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了《2016年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達469.22億元,相較于2015年的446.59億元,上升了5.07%。其中:演出票房收入(含分賬)168.09億元,農村演出收入24.24億元,娛樂演出收入71.03億元,演出衍生品及贊助收入31.57億元,經營主體配套及其他服務收入54.54億元,政府補貼收入(不含農村惠民)119.74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經歷了2014年的調整期、2015年的回暖期之后,2016年的中國演出市場發展更加理性化:對內深耕細作,文藝創作不斷繁榮創新,演出機構多元化發展,注重產業鏈構建,開啟泛娛樂布局;對外不斷拓展,與國際接軌進一步深入,與互聯網加速融合,與資本市場緊密對接,演出行業的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政策利好 深度布局 業態優化


      從市場主體結構來看,文藝表演團體、演出經紀機構、劇場等多方的各項指標上升均較為明顯,2016年演出市場這塊“大蛋糕”的參與者均有不小收獲。


      《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文藝表演團體總收入207.05億元,其中,政府補貼61億元,較2015年增長15.36%。近年來,政府加大對文藝創作的鼓勵扶持力度,為舞臺藝術的生產環節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通過藝術基金、購買服務、完善設施建設等方式,發揮政府資金對創作的引導作用。“同時,很多文藝表演團體不斷深化內部改革,通過運用現代化技術提升管理水平,通過完善培養激勵機制強化人才支撐,現代化管理制度的建立進一步推動文藝表演團體向真正的市場主體轉變。”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會長朱克寧說。


      2016年全國演出經紀機構總收入為141.76億元,比2015年上升6.53%;演出經紀機構版權收入逐年遞增,2016年為13.29億元,較2015年增長6.41%。“這說明演出版權價值正逐步被開發,并不斷增值,內容IP被資本看好,一些傳統演出經紀機構依托IP開始深度布局。”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同時透露,每年有相當數量的新注冊經紀公司,也有大量經紀公司因經營定位不明確退出市場,“業務思路不清晰是許多小型經紀公司的通病。”


      2016年專業劇場演出總場次8.79萬場,比2015年上升4.52%;自營演出場次的比例從2015年的42.57%提升為2016年的48.35%。專家分析,自營演出比例的提高說明劇場逐步擺脫出租場地的低水平管理模式,劇場業態逐步優化。雖然從數據來看,劇場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演出質量欠佳、利用率不足、上座率低等問題仍是許多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劇場面臨的困境。


      總體來說,2016年演出市場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政府發揮了積極作用。例如,政府資金以票價補貼的形式向劇場投入,讓更多觀眾走進劇場,逐步培養文化消費習慣;觀眾規模的擴大和消費習慣的建立,促進劇場推出更多更優質的演出。“政府對劇場終端票價補貼產生‘蝴蝶效應’,帶動了劇場運營的良性循環。”一位業界專家表示。


      基層市場擴大 產業化進程加快


      《報告》還對演出市場主要產品類型概況進行了分析。其中,2016年音樂會觀眾規模達627.73萬人,較2015年上升14.65%。“2016年專業劇場音樂會市場表現十分突出,專業劇場演出場次和票房收入均有較大幅度的提升。由于一線城市的市場競爭激烈,許多音樂會演出項目向二、三線城市轉移,帶動了觀眾規模的擴大。”朱克寧說。


      近幾年,話劇市場規模持續增長,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2016年,話劇演出場次和票房收入維持了較高的增長率。值得關注的是,2016年話劇觀眾人數漲幅顯著,較2015年增長近13%,平均票價有明顯下降,上座率有所提升。


      2016年專業劇場戲曲演出場次1.52萬場,基本與2015年持平;票房收入8.64億元,較2015年下降6.78%。《報告》顯示,專業劇場戲曲演出呈兩極分化,京劇、越劇、豫劇、昆曲等擁有較廣泛受眾群的劇種,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劇目創作、演出場次、保護傳統、觀眾培養等都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但大多數地方戲小劇種仍面臨著存亡危機,缺少受眾,難以進入專業劇場演出。


      業界專家表示,農村市場是戲曲演出的沃土,民營文藝表演團體是農村戲曲演出的主要力量。伴隨著農村戲曲演出市場的發展,演出中介、演出器材制造、演出服飾生產、農村戲臺搭建、演出策劃宣傳、演藝培訓等相關行業也發展起來,農村戲曲演出市場的產業鏈逐漸形成。


      內外兼修 著力尋找新突破口


      對比近年來音樂會演出和話劇演出的快速增長,舞蹈演出市場發展相對緩慢。但在海外市場,中國舞蹈成為除武術和雜技外最具商業價值的藝術類型,中國一流舞蹈團體的綜合實力與國際水平看齊,在國際舞臺上逐漸有了知名度。2016年專業劇場舞蹈演出場次0.59萬場,較2015年略有提升,票房收入8.76億元,較2015年上升5.04%。


      中國雜技的國內市場一直發展平緩,在國際市場頗受青睞,但近年來隨著國際市場的飽和,面對惡意降價、無序競爭,中國雜技團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缺乏創新、人才流失等問題是雜技發展面臨的瓶頸。同樣,兒童劇市場需求旺盛且提升空間巨大,但優質原創兒童劇劇本的缺乏成為多年來制約中國兒童劇發展的主要因素。


      2016年演唱會、音樂節演出場次0.21萬場,較2015年上升10.53%,票房收入34.88億元,較2015年上升9.69%。據統計,2016年明星在大型體育場館舉辦演唱會的最低平均票價約為300元,最高平均票價約為1300元,與此同時,低投入低風險劇場演唱會興起。經過2015年的調整期,2016年音樂節演出場次增長,新晉音樂節數量增多,音樂節市場進入垂直細分階段,成為音樂節同質化困局的突破口。


      此外,以宋城系列、山水系列、印象系列為代表的旅游演出品牌項目穩步增長,2016年收入增長超過10%。“但還有很多實景演出項目,內容吸引力不足,景區觀眾轉化率低,旅游演出場次、票房雙降。”朱克寧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中國成國際手機動漫規則制定者

      3月16日,國際電信聯盟正式發布手機(移動終端)動漫國際標準(標準號T 621)。該標準由中國自主原創、主導制定,是中國文化領域的首個國際技術標準。這是文化領域中國科技、中國標準走向世界的重要標志
      2017-03-24
    • 網絡文學出海 會成為中國的“新文化現象”嗎?

      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大大降低了數字閱讀的門檻。中國網絡文學產業經過20多年積累沉淀,產生了一批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家和一系列高質量網絡文學作品。借助海外翻譯的二次傳播,中國網絡文學在全球文創領域里異軍突起,成為一種值得...
      2017-03-28
    • 2011年至2016年:中國文物出境展覽累計293個

      “2011年至2016年,中國文物出境展覽累計293個,文物入境展覽累計116個。”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27日在京表示,文物進出境展覽日益受到國家元首的高度重視和普通民眾的廣泛關注,成為豐富文化外交、推動文化對話的“重頭戲”。
      2017-04-06
    • 中國文化貿易與文化雙創大會5月舉行

      為了激發全民創新創業熱情,推動全社會文化創新創業高潮;以構建文化產業全產業鏈為思路,打造文化生態體系。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將于5月9-11日舉辦中國文化貿易與文化雙創大會。
      2017-04-10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