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兒童節了,如今的節日大都充滿商業氣息,六一國際兒童節當然不會例外,況且孩子的錢還特別的好賺。但令人納悶的是,這兩年如此火爆的電影市場,卻好像刻意忽略了兒童電影這塊蛋糕。這里所指的兒童電影并不包括卡通片,指的是真人演出的兒童電影。
近10年來幾乎沒有什么國產兒童電影上映。別說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就連逐漸步入青年行列的“90后”,也幾乎沒有什么國產兒童電影的記憶。兒童電影市場怎么就成了被遺忘的角落呢?原因大概有以下的幾個方面。
首先,國產兒童電影的市場化轉型完成的不好。以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為例,兒影廠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經輝煌一時,這個廠出品的影片,如《霹靂貝貝》《小刺猬奏鳴曲》《紅象》《應聲阿哥》《我的九月》等,幾乎部部堪稱精品。但是隨著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電影市場的滑落和經歷2000年以后的電影產業市場化,兒影廠的輝煌不再。
到了1999年,兒影廠和北影廠等8家單位合并,之后成立了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從這時起,兒影廠本就不多的兒童影片的生產任務,轉由集團下屬的第三制片公司承擔。到2005年,以第三制片公司為基礎的中影動畫產業有限公司成立。此后的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基本只作為出品方掛名出現了。
兒童電影的市場化,確實是一個專業且困難的工作。中國的電影市場現在還處在類型片開發的初期,大部分的制片公司只擅長一到兩個類型的影片,對兒童電影,幾乎都沒有成功的開發經驗。加之嚴重的跟風現象,兒童片這樣的陌生市場就更鮮有人嘗試了。
因此,兒童電影的市場急需從業者們進一步的認識和發掘。其實和青春片一樣,兒童電影在國際上一直都是一個投入低、產出高的品類市場。任何一個年齡段的觀眾,都需要能和他們產生共鳴的作品。尤其是兒童階段,從思維到行為,再到生活方式與心理狀態,都與成年人有著巨大的差距。即便是合家歡式的電影作品,也很難全部滿足他們的觀影需求。在各種類型片元素已經被壓榨殆盡的時候,兒童電影反而是一片市場藍海。
其次,兒童電影創作本身也存在相應的問題。其中最為凸顯的是創作者的心態。在很多電影人的心目中,兒童片是拍給小孩子看的東西,這個品類在行業內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此外,很多參與創作兒童電影的從業者,其創作動機也不怎么純粹。一批以評獎、補貼為目的的功利性作品應運而生。這些年其實不是沒有兒童電影的創作與生產,而是大部分兒童電影由于品質原因根本無法登陸院線。而這類作品多了,必然也會挫傷發行方和投資方對于兒童電影市場的信心。在排片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一個電影品類一旦讓從業人士有了刻板印象,是非常難以扭轉的。即便有一兩部不錯的兒童電影在這幾年中出現,也會被那些“劣幣”所驅逐。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兒童電影制作的難度。它需要更多的前期創作時間與精力。特別是在劇本創作中,編劇和導演需要深度接觸和了解當下的兒童生活,從中發掘故事、創造角色。最為重要的是,能夠找到將自己的創作思維傳達給兒童觀眾的巧妙途徑。這些都需要創作者們投入巨大的精力來完成。但是現在短平快的電影市場,這些投入很難以貨幣為計量單位。于是,兒童電影面臨無人問津的風險。這就需要投資人和發行方給予兒童電影創作更多的信任與寬容。因為除了賺錢之外,電影人畢竟還承擔著一定的文化責任。
其實,一部優秀的兒童電影往往不止能打動孩子,同樣也可以感動成人。這樣的親子觀看體驗,是人生中十分美好的回憶。電影人們,為觀眾創造這樣的觀影體驗吧。因為當這個愿望達成時,你也一定有盆滿缽滿的回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