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看手機孩子看書 我國真實的家庭親子閱讀狀況如何?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佘穎    時間:2017-06-16





      你是陪孩子多還是看手機多?你的孩子是玩手機多還是看書多?你給4歲孩子看的是《猜猜我有多愛你》還是《資治通鑒》?或者干脆塞一本書給孩子,就算閱讀了?


      在“唯有讀書高”幾乎被“唯有手機好”取代的當下,我國真實的家庭親子閱讀狀況如何?來聽聽專業人士的說法吧。


      (1)都認為應該閱讀,但不知道該讀什么


      好消息是,在價值觀上,讀書依然地位崇高。


      根據日前同程旅游聯合新華網發布的《2017中國居民家庭親子閱讀消費調查報告》,絕大多數居民家庭高度認同閱讀對于子女成長的價值,超過8成認為閱讀是孩子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超過6成認為閱讀對于孩子養成愛學習習慣、養成健康性格具有重要意義,僅有1.45%的受訪家長認為閱讀已過時。而且在實際生活中,超過三成的受訪居民家庭未成年子女能夠做到每天閱讀,超六成孩子每次閱讀時間在半小時至1小時之間。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每到周末,位于北京豐臺區的心閱讀兒童主題館總是人來人往。


      這里的孩子不怕生。采訪當天,一位7、8歲的小姑娘從半空的閱讀棧道上遞下一本書,問記者,“阿姨,你看過這本書嗎?”


      那是一本《化學的秘密》。密密麻麻的字,對她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是不是有點太難了?


      “這本書非常好。還有一本《自然的秘密》,你看過嗎?”看著記者有點茫然的表情,閱讀館創始人易銳昌接過書,翻了兩頁,又遞回給孩子,并投去一個鼓勵的微笑。小姑娘自豪地接過書,坐在地上開始看。


      “在推廣親子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家長跟你一樣,不知道孩子該看什么書。”易銳昌認為這正是親子閱讀的第一個障礙——面對市場上數量龐大、良莠不齊的少兒讀物,家長根本無法選擇,朋友圈推薦、100本必讀繪本之類的榜單也不一定靠譜,“因為這需要了解幼兒心理學、教育學等知識,還要對各種少兒圖書有深入了解,知道每本的內容和制作質量。一般家長很難做到。”


      易銳昌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在洪恩教育、外研社、清華大學出版社做過8年童書編輯出版、產品研發等工作,閱讀了超過30000冊童書。他建議首先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喜歡什么書,就讓他讀什么書,“孩子是不會拿著看不懂、沒興趣的書裝樣子的。”


      當然,作為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父母也要為孩子提供必要的指導,尤其是還不識字的孩子,大多數時候要依靠父母為他們選書。


      為了幫助更多家長盡快“入門”,根據多年的經驗,易銳昌制作了分年齡段的閱讀指南,供家長選擇,“比如1歲以下的孩子,感官還在發育中,可以選擇一些會動會響的玩具書,4至5歲的孩子喜歡角色扮演,可以看《14只老鼠搬家》、《巴巴爸爸的火星旅行》等繪本。”


      他把這套指南配上孩子的身高參考、心理特點、閱讀指導等內容,做成了閱讀尺,貼在閱讀館的各個角落。每個第一次到心閱讀的家長都會認真觀看。


      (2)放下手機,才能陪孩子閱讀


      說來也奇怪,現在的父母為了孩子舍得一擲千金,卻往往舍不得時間。


      “有些父母總說沒時間陪孩子看書,其實他們沒那么忙。”易銳昌輕輕抬頭,示意記者看那邊的父子倆——一位父親陪孩子坐在閱讀區,但眼睛一直盯著手機。孩子捧著書,緊挨著父親,時不時翻開一頁遞給父親。但父親只是用手撫摸著他的脊背,問了一句,“看得懂嗎?”得到肯定的回答后,父親又沉浸在自己的手機屏幕中。


      這樣的場景,有孩子的家長恐怕都不陌生。《調查報告》顯示,只有3成受訪家長經常陪子女閱讀,近6成家庭是讓孩子自己閱讀。有意思的是,雖然父母們自己已經被手機、電腦、電視占據了太多時間,卻有13.63%的家長希望借助閱讀擠壓孩子玩電子產品、看電視的時間。


      一部分堅持陪孩子閱讀的家長也有自己的疑惑。


      飛飛今年4歲。媽媽從她還是小嬰兒時,就堅持每天給她念書,開始是小動物、植物等布書,慢慢過渡到簡單繪本。


      “我發現飛飛現在認字不多。我在想,是應該逐字逐句給孩子念繪本,還是自由發揮?看書時要不要經常問孩子一些問題,考考孩子有沒有看懂?要是孩子不關心故事情節,總是揪著書上的一些細節問問題怎么辦?孩子老喜歡重復看一本書是怎么回事?”知道記者要去采訪親子閱讀專家,飛飛媽媽列出一長串問題。


      “這就說明,如何閱讀本身就是一門學問,需要專業人士的指導。”這也是易銳昌創辦心閱讀的初衷,他希望更多孩子能得到專業指導。心閱讀是北京市婦聯認定的“北京市家庭閱讀指導中心”,這里的所有輔導老師都有學前教育專業背景,并經過上崗培訓。


      從選書這個環節開始,專業機構會更了解各年齡段孩子的需求。易銳昌從書架里翻出一本《鳥巢的智慧》,記者只看了一頁,就被其中逼真得像照片的鳥巢吸引了。“這是日本鳥類研究專家鈴木守20年在深山觀察鳥巢,走遍世界收集鳥巢之后創作的,繪圖精確、故事性強,不光孩子可以看,父母都能跟著學知識。”一位媽媽聽到這話,立刻借走了這本書。


      “我來了這么多次了,從來沒有發現這本書呢!”她遺憾地翻看著,“易老師不說,我們哪里知道這些信息。”


      易銳昌建議,即使在家中閱讀,家長也要盡量讓各種年齡、各種身份的人陪伴孩子,因為每個人的閱讀風格不同,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多元化的閱讀習慣。“最好能抱著孩子一起閱讀,請孩子翻書,引導她自行提問。”至于要不要自由發揮、要不要重復看某一本書,并不是最關鍵的,“只要放下手機,專心陪伴孩子看一本書,總是有收獲的。”


      (3)閱讀,不只關于書本


      讓家長和孩子放下手機,拿起書本,真的那么難嗎?


      如果只把閱讀理解為看書,看手機和看紙質書的確沒本質差別。但閱讀從來不只是關于書本。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提倡閱讀與體驗的統一。在專業機構里,增加體驗環節也是提升閱讀效果的秘密武器。


      “在心閱讀,讀一本書只是故事的開始,接下來,老師會帶著孩子們做書里角色的手工,排練表演,有時還會安排繪本之旅,比如看過《消防車吉普達》后,我們會帶孩子去消防隊跟消防員互動,去消防博物館參觀。”易銳昌發現,在制作手工、排練話劇、體驗互動的環節中,孩子們總是異常活躍,連家長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活動上,很少有人盯著手機一直看。


      在家里,有些家長也會跟孩子玩角色扮演、做繪本手工,但很難堅持下來,也沒有專業機構的素材豐富。這讓有心人看到了一片藍海。


      在夏令營、研學旅行等領域,因為有書本故事做內容支撐,自帶IP的親子項目很受市場歡迎,且售價不菲。例如卓美的2017英語夏令營中,利用《格雷迪在學校的第一天》《博物館的神秘事件》《獨角獸的生日派對》《超級英雄學院》設計活動,5天報價6980元。


      最近,同程旅游也宣布啟動“跟著書本去旅行”項目,推出了近30條線路,全都以孩子們熟悉的書本為主題,包括《動物絕不應該穿衣服》《望廬山瀑布》《再別康橋》等等,從幼兒園到高中,從國內到國外,都有涉及。


      看似喧騰的市場里,心閱讀只是剛剛盈虧持平。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家長對閱讀的專業性認識還不夠清晰,而且中國家長在買書上一向很大方。《報告》顯示,在圖書獲取渠道方面,超過8成家長會直接為子女購買圖書,僅有不到5%會到專業的兒童閱讀培訓機構。


      “很諷刺,同樣都有藝術、運動、團隊協作等內容,很多很多家長舍得花2萬上早教課,卻不愿花2000塊錢上閱讀課。”易銳昌一直在為親子閱讀呼吁,“總體上看,我國孩子閱讀還是太少,太晚。歐美發達國家的孩子,在6到9個月時就開始閱讀了,中國兒童則普遍要到二至三歲才開始進行閱讀活動,美國兒童在四歲后進入獨立的、自主性的大量閱讀階段,而中國兒童平均到八歲,也就是二年級時才能達到這個水平。”


      跟閱讀起步晚、數量少相比,更令人擔憂的是功利性閱讀盛行。對那些急于見到成效的家長,易銳昌有個“三年級理論”,“根據我的觀察,喜愛閱讀的孩子,3年級以后成績會突飛猛進,因為他已經具備了超越同齡人的理解能力、專注力、思辨能力,知識面也廣。”但他最希望父母們能認識到,閱讀最大的意義是培養孩子終身學習、自我學習的能力,這才是孩子一輩子受益的財富。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