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是文化產業的不竭動力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劉慧    時間:2017-06-26





      最近,廣東粵劇院與金山網游公司合作,把網絡游戲跟粵劇結合排演了一場劇。用粵劇來演繹游戲故事,吸引了大批的青少年前去觀看。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信息網絡、大數據、智能制造等高新技術廣泛滲透到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的各個層面和環節,加速了文化生產方式變革,成為文化發展的引擎和不竭動力。在《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科技創新規劃》中,文化科技創新被列為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強國建設的支撐力量。


      6月24日,就文化科技融合與業態創新的話題,南方全媒體集團常務副總裁張志兵、深圳易尚展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夢龍、上海網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黃鋒在“2017首屆中國創新大會”文化產業創新峰會上展開了一場圓桌討論。


      在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執行院長潘公俠的主持下,最先討論的話題是文化創新應該怎么做?


      黃鋒表示,美國輸出全球文化的時候比較暢順,比如美國的電影《變形金剛》,中國的年輕人很喜歡看。所以,文化產業的創新要探索人性背后共同的普世價值,如此才能利用最新的科技,包括AR、VR以及未來的人工智能,在大家愿意接受的前提下,做全球產業的布局和擴展。


      “中國有5000年的文化,美國只有240年的歷史,為何中國的文化產業增加值還不到美國的10%,為何出現如此大的反差?”張志兵拋出第一個問題。他認為,最重要的是文化轉化,中國是“文”有余而“化”不足,美國是“文”不足而“化”來補。功夫是中國的,熊貓是中國的,但《功夫熊貓》卻是美國的,《功夫熊貓》的票房收入有6億多美元。美國能夠把其他國家優秀的傳統文化實現轉化。因此,文化企業要真正創新,一定要有科技的元素。


      “文化的元素來自創意。”在劉夢龍看來,創意本身就是無中生有的東西,要結合產品、品質,從最早的通過聲光電、多媒體到加入3D打印、3D掃描,再到AR、VR的展示方式,展示過程有文化的融入和科技結合。


      潘公俠隨后拋出第二個問題,“文化產業的價值會越來越大,如何實現文化的產業化、創新化、可持續發展?”


      黃鋒先談到國內一些企業的價值觀。“華為、騰訊、阿里巴巴都強調用戶的體驗。很多時候,企業在往前走的過程中,有一些產品已超出了個人體驗的范圍。現在到了快速應對市場變化的階段,必須要有先進技術。前不久,馬化騰說AR技術是新時代產業革命的新動力。數字時代是必須要深度需要和面對的時代。”


      張志兵表示,如果產業想做強做大,一定要挖掘文化產業的價值和文化內涵。比如,為何LV的包能賣幾萬元?劉夢龍舉了一個例子,如果獲得博物館的授權,就可以利用3D掃描技術、VR技術、AR技術,把它數字化,把其科技性、趣味性、文化性深度挖掘出來。


      美國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概是三分之一。當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問到美國科技與文化如何融合發展時,張志兵回答:“美國的文化產業強大與科技領先有很大關聯。1830年美國就已發明了電報;19世紀,電影、電視機及科技類的文化產品、科技、技術都從美國誕生。科技的革命給文化產業帶來非常大的觸動。比如《阿凡達》是用3D技術拍攝的科技電影,中國電影的后期制作和科技技術,與美國還有20年的距離,除了技術還有人才等。”他還表示,中國現在很多科技,特別是應用型的科技,正在慢慢跟上來。


      黃鋒開門見山地說,文化的內核是IP,與科技的結合,還有知識產權,擁有互聯網技術。以中國電影產業為例,現在是500億元的產值,中國對電影拍攝投入是1000億元,整個電影產業是虧損的。在美國,每年有2萬部電影審批通過,但真正能掙錢的電影只有200部,這是一個高門檻的行業,高門檻帶來高利潤。星巴克為何一杯咖啡的毛利有75%,背后的文化代表著時尚、自由。


      他分析,從科技的角度看,星巴克的供應鏈是很難學習的,不是開一家店那么簡單,包括物流系統,自動識別哪些門店需要配多少貨?明天能賣多少貨?這個預測很重要,背后都是IT技術和AI技術發揮作用。“文化產業+互聯網”是成功的商業模式。日本有一個動漫在上海僅一年時間賣了1億多元。


      在過去的一年里,文化服務業實現快速增長,增長最快的行業是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文化藝術服務業、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以數字創意為代表的新興文化產業,保持著文化產業的發展勢能。未來的目標是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以文化科技企業為技術創新主體,以協同創新、研發攻關、成果轉化、區域統籌、人才培養等為主要構成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法律讓電影產業發展快中更穩

      長期以來,我國文化立法工作較為滯后,立法數量偏少、層級偏低,文化產業領域的法律處于空白狀況。不少全國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對此十分關注,文化界和社會輿論反映強烈。
      2017-03-21
    • 長三角城市群助推影視產業“一體化”發展

      長三角的“龍頭”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隨著華納、派拉蒙、迪士尼、索尼、松林等國際影業的進駐,上海作為國際間重要的外景地之一,頻繁出現在好萊塢電影中,并進一步成為中國電影對接國際市場的大碼頭。
      2017-03-21
    • 數字創意產業再獲政策支持

      日前,文化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于群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數字創意產業被納入《“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及配套目錄。
      2017-04-06
    • 文創產業+金融業=共贏 專家:三大瓶頸亟待解決

      文創產業蓬勃發展的背后,離不開文創金融活水的適時注入。近年來,我市以創建國家級文化金融合作試驗區為目標,加速推進文化、金融和產業“三融合”。
      2017-04-14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