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雕刻龍紋的觀音瓶,色澤正黃,晶瑩剔透,造型優雅,溫潤華美……這是一生癡迷于“雞油黃”技藝的名貴料器非遺傳承人孫云毅的杰作。與很多同行不同的是,他在30多年的非遺技藝傳承實踐中,不斷對制作材料、技藝、工藝進行創新,不僅使精品率大為提高,還擁有了一系列自主知識產權,做大了料器產業,用辛勤和智慧贏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6月10日,我國迎來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是國務院對2006年起就有的“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的。2017年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活動主題是“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
“從國務院到省、市、縣各級政府,我國已經建立了對非遺的四級保護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在此基礎上設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對非遺的保護、傳承、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帶來了新的機遇,拓展了新的空間。”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魁立向本報記者表示。
依托創新傳承發展
插艾蒿、掛菖蒲、吃粽子、賽龍舟……剛剛過去的端午節令人記憶猶新,也讓人從與端午節有關的非遺技藝中感受到了其所蘊含的民族傳統文化基因的強大魅力。在經濟全球化、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生產生活方式趨同化、單一化的背景下,豐富多彩的非遺技藝始終是人們心中揮之不去的美好記憶。
榮昌夏布歷史悠久,輕柔勝絲,避暑爽身,由于其纖維本身特點,至今只能靠手工技藝生產。而榮昌折扇輕盈靈巧,花色繁多。作為榮昌折扇代表性傳承人的陳子富,出生于折扇世家,從小與扇結緣,繪畫功底扎實,制扇工藝精湛。他的最大功勞,是把上述兩種國家級非遺項目創造性地結合在一起,獨創了榮昌夏布折扇。當時,他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獨立鉆研,歷時近一年時間研制成功夏布折扇,填補了中國折扇歷史上的一個空白。更為可貴的是,他就自己的創新成果提交中國專利申請。如今,他的榮昌夏布折扇作為珍貴的禮品,被遠涉重洋帶到了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等國家和地區。
一把折扇要經過108道工序,最高的可以賣到數千元。在流水線風行的工業時代,古老的手工技藝彌足珍貴。其實,在許多非遺項目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中,都印證著創新是活力的源泉。廣西富川平地瑤瑤繡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李冬梅,將古老的平地瑤瑤繡結合瑤族中草藥配方,發明了外觀傳統又時尚的香包、掛飾等精美實用的創意文化產品,并擁有了中國專利。東藝宮燈項目傳承人李仰東,將繪畫、造型與玻璃工藝融合,將東藝宮燈做成了市場暢銷品,不僅擁有了中國專利,還在中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擁有了注冊商標。
“非遺項目只有在生活中弘揚、在實踐中振興、在創新中傳承,與時俱進跟上現代生活節奏,才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劉魁立認為。
群策群力破解難題
筆刷蘸著五彩繽紛的顏料粉,洋洋灑灑地拋灑在水上,隨著色彩的流動,獨特的紋理漸漸形成,經過勾墨點彩,原本平淡無奇的水中,逐漸綻放出一朵朵明艷的花朵。覆一張白紙于水面之上,片刻之后再小心翼翼地抽離,一幅美輪美奐的繪畫作品就躍然紙上。中國姑娘李欣桐的手藝,令人嘆為觀止。但令人惋惜的是,這項源自中國的技藝,從古代絲綢之路傳播到亞歐等地,在異國他鄉發揚光大,卻在國內早已失傳數百年。如今,被作為土耳其濕拓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李欣桐在土耳其學藝10年,成為這門古老技藝的唯一華人傳承者。
此情此景,令人深思。由于傳承人年齡偏大、后繼乏人,以及有的項目尚不為人知等眾多原因,許多非遺項目瀕臨失傳的危機,其中包括福建永安大腔戲、內蒙古“呼麥”演唱藝術、江永女書、儺戲和儺戲面具等。
“非遺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當務之急,是要盡最大努力保住這些凝聚著優秀民族文化的載體。”正如劉魁立所言,近年來,我國在非遺保護、支持非遺傳承發展方面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構建非遺保護制度體系,培養非遺傳承人群,普查非遺項目,發放政府補貼等,都為非遺傳承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截至目前,我國已有39個項目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數量排名位居世界第一;國內非遺資源信息近87萬個;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986人……這一串數字背后,是鼓勵非遺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從國務院轉發《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到“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都對非遺傳承發展作出了安排。2015年12月,《國務院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在“促進知識產權創造運用”部分指出,要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藝、傳統知識的開發利用,推進文化創意、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這些部署,為在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新形勢下加強非遺傳承發展指明了方向。
“‘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意蘊深長,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劉魁立認為,在深化改革、對外開放、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新形勢下,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振興中華文明、連結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新時期實現創新發展、促進國際交流的重要基石。
點評
在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之際,用心去尋覓那些流芳千載的非遺項目,傾聽那些古老的傳說,懷念那些精湛的技藝,令人浮想聯翩,感慨萬千。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活態靈魂”,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珍貴記憶,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碼,承載著獨特而豐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識和民族精神,對于民族振興、國家發展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價值。如今,無論是政府、學界,還是商界、企業,正掀起一場對非遺的發掘、保護、研究和利用的探討與實踐。然而,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現代化工業文明的迅速發展對非遺保護與傳承構成挑戰。有鑒于此,如何科學保護和傳承非遺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嚴肅課題。
令人欣慰的是,伴隨著一項項政策陸續出臺,一批批舉措逐漸落實,一個個項目獲得生機,一件件技藝再現活力……我國的非遺保護環境正日漸向好,從喜憂參半到喜大于憂,這樣的變化來之不易。
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活動的主題是“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為非遺傳承發展打開了一扇通向未來的窗口,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完善制度,搭建平臺、促進傳承,創新發展,是非遺傳承發展之幸,也是共同的希望所在。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