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達40天“加長版”三伏天來了!頭伏為啥吃餃子?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07-16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今年的入伏時間是7月16日。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三伏”長達40天,其中“中伏”是20天。


      三伏天為啥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三伏天怎么經常出現“加長版”?頭伏為啥吃餃子……這些問題經常令人很好奇。記者采訪民俗專家了解到,民間不光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此時也講究喝冬瓜羊肉湯等,依據節氣來調養身體。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三伏天又有“三伏”或“伏天兒”的叫法,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


      究其原因,有說法稱,入伏后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比散發的熱量多,日積月累,天氣就最熱。夏季空氣濕度大,也是天氣悶熱的原因。此時也要對伏汛多加注意。


      《漢書·郊祀志注》中說:“伏者,謂陰氣將起,迫于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


      另外,古代醫學認為,暑邪屬于“六邪”(即“風、寒、暑、濕、燥、火”)之一,“伏”有“伏邪”的意思,也意味著宜“伏”不宜動。


      三伏天與節氣的關系也比較密切。民俗專家蕭放提到,在三伏天的時候,常看到中醫院開展“冬病夏治”活動,這其實就是根據節氣來調養身體的方式。


      三伏天為何有“加長版”?


      就時間而言,三伏天主要在公歷7、8月份。留心觀察可以發現,三伏天的時間長短并不是固定的,有時是40天,有時是30天。這跟它的計算方法等因素有關。   


      據專家介紹,每年入伏的時間也不固定,中伏的長短更是不相同。民間也有“夏至三庚數頭伏”的說法。


      中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依照干支紀日排列,從夏至起第3個庚日為初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庚日出現早晚會影響中伏的長短,一般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頭伏為啥要吃餃子?


      “吃”是生活中的頭等大事。北方有句俚語很流行,“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一來有麥收后嘗新的意思,二來在提醒人們,夏季飲食不能含糊。


      夏天人們容易食欲不振,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恰好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另外還有一種說法稱,餃子的外形像元寶,也有“元寶藏福”的意思,吃餃子象征著福氣滿滿。


      伏日吃面的習慣也由來已久。《魏氏春秋》記載,何晏“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用新小麥磨成面粉煮湯吃,營養豐富又能發汗。


      “三伏烙餅攤雞蛋”,末伏時天氣往往會稍微涼爽一些,烙餅也不會覺得太熱。再煮上一鍋綠豆粥,攤幾個雞蛋與烙餅一起食用,也算是美味。


      三伏習俗還有哪些?


      烙餅也好,餃子也罷,每逢三伏,人們一直都在想方設法避暑,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食俗文化。比如,北宋夏日節食是“伏日綠荷包子”,用荷葉裹包子,據說有清暑的作用。

     

      揚州則有說法稱“入暑三伏,一伏一對童子雞”,指的是入伏以后有一種傳統進補方法,就是吃童子雞,一般以清蒸為主,有溫中健脾、補氣補血之功效。


      “就老北京而言,以往越是天熱,越要來一碗冬瓜羊肉湯,趁熱喝了,有一個好處就是多出汗,借此把體內的‘濕毒’及時排出來。”老北京人趙興力表示。


      氣候炎熱時,室外活動要適度。飲食之外,沿湖賞荷花,也是一種消暑佳趣。盛夏時分荷花盛開,人們往往會挑一個適宜的天氣,出門賞荷。


      總而言之,夏季是陽氣高漲的時節。對一般人來說,要順應季節、時令變化,調節作息時間,安然度夏。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提振信心 釋放潛力 市場明顯回暖 提振信心 釋放潛力 市場明顯回暖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