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是我們城市的名字,沂蒙是我們家鄉的另外一個稱呼。說起臨沂和沂蒙在外界的影響,應當說,沂蒙的知名度要遠超臨沂。我們到外地出發,說起臨沂不少人不知道,但一說起沂蒙山區幾乎都知道。那么,沂蒙這個稱謂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沂蒙這個稱謂并不是古已有之,在抗日戰爭之前并沒有這個叫法。沂蒙一詞最早出現在抗日戰爭初期,目前見諸文字最早的出處是在郭洪濤給毛澤東的一封電報中。郭洪濤原任陜甘寧邊區書記,1938年5月受黨中央指派,從延安來到山東擔任省委書記。郭洪濤一到山東,就于5月21日在泰安南上莊召開干部會議,研究部署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工作。郭洪濤在會上作了《為創建山東抗日根據地而奮斗》的報告,經過會議討論,省委制定了《發展和堅持山東游擊戰爭的戰略計劃》。在這個計劃中,提出創建以魯中沂蒙山區為中心的根據地。但目前從各級檔案館沒有查到省委制定的這個計劃。會后,5月30日,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書記郭洪濤將這個戰略計劃致電請示毛澤東、劉少奇、張聞天以及中央局、北方局。郭洪濤在電報中是這樣講的:“為什么選擇沂蒙山區根據地?(一)地區險要是適當的,便利發展。(二)群眾條件好,民槍很多。(三)友軍只有張(里元)專員部,和我們的關系好,易于合作。(四)社會組織單純,土匪會門很少。(五)物產豐富,給養容易,目前是最好根據地。”
這個電文最早提出了沂蒙這個稱謂,也是目前我們掌握的關于沂蒙的最早出處。1938年7月4日,毛澤東復電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指出:“這個戰略計劃很好,望即照此去做。”毛澤東同意了在山東建立沂蒙山區根據地的戰略計劃。也就是說,沂蒙的稱謂第一次被毛澤東知道和首肯。
郭洪濤給毛澤東的這封電報,是沂蒙這個名稱第一次正式出現。從此,沂蒙山的名稱伴隨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伴隨著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一直到現在,響徹了祖國大地,成為臨沂乃至山東的一個政治符號、文化符號。
沂蒙既是一個地域概念,也是一個革命歷史稱謂。從地域上看,沂蒙山區是沂山、蒙山地區的統稱。狹義上的沂蒙山區一開始專指魯中區的沂蒙專區,主要包括今天的沂水、沂南、蒙陰、沂源的全部以及費縣北部、平邑北部、新泰東部的區域。這是狹義的沂蒙山區。
隨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以沂蒙山區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范圍越來越廣,影響越來越大,中共山東分局在這一區域先后建立了魯中、魯南、濱海3個戰略區。1948年7月,中共華東局又將魯中、魯南、濱海以及泰西合并成立魯中南區,逐步形成了廣義上的沂蒙山區。廣義沂蒙山區的范圍大致包括:臨沂市的全部,日照、青島、濰坊、淄博、濟南、泰安、萊蕪、濟寧、棗莊、連云港、徐州的全部或部分區域。建國后,這些地方的核心區域統稱為沂蒙老區。
沂蒙老區的核心區在臨沂市,也包括周邊地市的部分縣區,這是無可置疑的,也是有出處的。在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山東沂蒙革命老區參照執行中部地區有關政策的通知》中,也將淄博的沂源、濰坊的臨朐、濟寧的泗水、泰安的新泰、日照的五蓮和莒縣列入沂蒙革命老區中。加上臨沂的12個縣區,共18個沂蒙革命老區縣。關于沂蒙老區的范圍,不能因行政區劃變動而變動,這是歷史形成的。
從革命歷史上看,“沂蒙”是伴隨中國革命的發展而出現的一個概念,是沂蒙精神的發源地。現在我們一提沂蒙,就很自然地和中國革命的歷史聯系在一起。從1938年5月至今,沂蒙這個稱謂出現已經有82年的歷史了,沂蒙根據地創立至今也有82年的歷史了。
80多年滄海桑田,沂蒙老區歷經革命、建設、改革不同時期發展,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過去一提沂蒙老區就是和貧窮、落后聯系在一起,現在的“大美新”臨沂已經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這個變化,也有人稱是“夢幻式”的變化。許多外地人第一次來臨沂,完全出乎他們的意料,感嘆這哪里像老區,完全是一座現代化的濱水生態現代化城市。
重溫沂蒙80多年的光輝歷史,撫今追昔,我們應當為“沂蒙”而感到自豪和驕傲,更應當深刻地感受到“沂蒙”內涵的博大深厚,感受到沂蒙革命歷史的波瀾壯闊,感受到“沂蒙”賦予我們的歷史重任和時代擔當。
(作者:臨沂市委黨史研究院院長 李洪彥)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