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書記考察的這些文物,你了解多少?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10-14





      2020年10月12日,習近平在廣東省潮州市考察。


      “秀嶺如屏耀明珠,一江帶水安北郛。”厚重悠長的人文歷史,讓潮州煥發出耀眼光芒。10月1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廣東省潮州市廣濟橋、廣濟樓、牌坊街,察看文物修復保護、非遺文化傳承、文旅資源開發等情況。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讓我們跟隨總書記腳步,一同感受“一橋一樓一條街”的“潮文化”魅力。


      廣濟橋: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廣濟橋。圖片來源:潮州市政府網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于潮州市湘橋區古城東門外,橫跨浩瀚的韓江兩岸,為古代閩粵交通要道。廣濟橋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以集梁橋、浮橋、拱橋于一體的獨特風格,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并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橋”。


      “湘江春曉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橋梁專家茅以升曾撰文講到:廣濟橋“中有一段,用船只連為浮橋,可以解開,讓出航道,成為可分可合的活動橋,是我國橋梁史上的一個特例。”因橋上亭臺樓閣形態各異且兼作經商店鋪,故有“廿四樓臺廿四樣”、“一里長橋一里市”之美稱。


      廣濟橋是潮州文化的重要歷史地標,是建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人文精神的體現,更承載著海內外潮州人對故土鄉親的記憶。


      隨著歷史的變遷,廣濟橋幾經修筑。1988年3月,廣濟橋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恢復古橋原貌,2003年,潮州市成立“潮州市維修廣濟橋委員會”,按明代風格進行全面維修,至2007年正式對外開放,廣濟橋得以重現八百多年前的優美風姿。修復后的廣濟橋,梁舟結合、聯閣重瓴,宛若長龍嬉水、復道行空。其獨特之風姿與高雅之造型藝術,令人嘆為觀止。而橋上琳瑯滿目的楹聯亭匾,更讓人恍若置身于詩文書法的藝術長廊中。


      廣濟樓:“萬峰當戶立,一水接天來”

      廣濟門城樓原稱“廣濟樓”,民間俗稱“東門樓”,列潮州城七城樓之首。


      廣濟樓,也稱“韓江樓”,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原潮州古城七門中最巍峨壯觀的一座,以其深具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濟門城樓是一座宮殿式三層歇山頂閣樓,外城門原有“東為萬春”門額。樓置于高大厚實的臺基上,拱門中開,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前后面為木石柱相銜接支撐,并跨出城墻外,成為騎樓。屋面鋪雙層大青瓦,各層出檐均嵌藍琉璃勾頭滴水,雕欄畫棟,四面環窗,飛閣流丹,巍峨壯觀。一登樓上,古城的街道面貌,附近村莊田野,鳳凰山、正面的筆架山、韓文公祠、韓山書院等盡收眼底,給人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之感。


      時見江濤拍墩,時見浪花濺岸,畫意詩情,殊足欣賞。樓內有聯云:“萬峰當戶立,一水接天來”,正是這一景觀的大寫意。暮春時節,韓江水漲,江面開闊,行船如梭,別有一番景致,故潮州內八景有“東樓觀潮”之勝。


      廣濟門城樓修繕按照宮殿式三層歇山頂設計,恢復明代石木結構,首層地面標高為19.8米,保留東門樓原有防守、防洪和觀景的功能。已基本完成的廣濟樓城門建筑總高度為24.43米,比原城樓約高出2.4米。根據“修舊如故、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重新按清代古城圖中的廣濟樓風貌恢復,更好地體現潮州古建筑特點和城防建筑的粗獷風格,從而提高了廣濟門城樓的文化內涵。落成后,其宏偉壯觀、氣勢磅礴、古樸輝煌的民族特色,吸引著大量的游客參觀拍照,為歷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


      牌坊街:穿越千年的歷史畫卷

      牌坊街。圖片來源:潮州市政府網


      牌坊街位于潮州古城區中心,全長1948米,有古牌坊23座,連接51條古街巷,是1600多年來粵東地區政治、軍事、文化、經濟和宗教中心的所在地,現為潮州市地標之一。


      “少司馬”坊、“大理少卿”坊、“狀元”坊……牌坊街的牌坊主要形成于明清兩代,街區的騎樓建筑主要形成于明末清初。據黃梅岑先生《潮州牌坊紀略》載:“牌坊,傳說可上溯唐宋,初以木建,形似‘烏凹肚門’。”一座座古樸莊重的石牌坊整齊有序地分列在街道兩旁,與老街的生活場景渾然一體,構成了一部簡明的潮州文化史。


      2006年潮州市遵循“修舊如舊”原則啟動牌坊街修復工程,總投入1.4億元,歷時5年修復了二十四座牌坊、古街道、沿街騎樓,同時配套完成沿街古井保護、燈光照明與亮化工程、路面及地下管網改造等系統工程,提高了老城區的土地利用價值,形成了國內獨特的、具有濃郁潮州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


      自2009年完成修復并對外開放以來,牌坊街堅持文物保護、文化傳承和文旅資源開發協調發展,民居客棧、茶舍、創意工作室、特色展館等紛紛進駐,許多商鋪形成“前店后室”的格局。商鋪集中展示潮繡、木雕、陶瓷、麥稈畫、工夫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工藝,成為“潮”特色優秀傳統文化集結地、展示地。


      目前,牌坊街及其周邊區域有對外開放的非遺文化展館數十家、客棧120家、茶館30多家,文化活動精彩紛呈,文化內涵進一步提升。


      轉自:人民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