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憶陳愛蓮:停不下來的紅舞鞋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11-25





      我的舞蹈生命沒有盡頭,如果現在不讓我跳舞,就是等死。

                                                        —— 陳愛蓮


    20201125162159489.jpg

      ▲ 陳愛蓮


      11月21日零時59分,陳愛蓮因病逝世,享年81歲。據了解,陳愛蓮一個月前發現患胃癌,病程發展很快,查出時已是晚期,并發生骨轉移。


      陳愛蓮先前曾對記者說,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是她放不下的情結和心愿。特別是2014年10月15日參加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后,她入黨的心愿就更加急切了。


      2019年7月1日,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國共產黨成立98周年這天,80歲高齡的陳愛蓮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預備黨員。從1962年第一次寫入黨申請書到2019年,半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里,陳愛蓮一直等待著、準備著。2019年7月1日,本端融媒體記者在現場見證了陳愛蓮的“圓夢”時刻。


    20201125162327216.jpg

    20201125162938990.jpg

      ▲ 2019年7月1日,舞蹈家陳愛蓮加入中國共產黨(盧旭 攝)


      當天,中國歌劇舞劇院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入黨宣誓儀式。至今,記者仍記得陳愛蓮在宣誓儀式上對黨組織的深情表白:“我今年80歲了,我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文藝工作者,70年來一直受著黨的文藝思想的教育和黨的培養,不論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只要生命不息,就應該為黨和人民的文藝事業奮斗不止。”在場所有人都被她的話語和精神打動。


      1年后,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之際,2020年6月29日下午,陳愛蓮激動地給她的朋友們發出一條信息:“今天下午我正式被支部大會全票通過,批準轉正為一名共產黨員!”


      ……


      驚聞陳愛蓮因病逝世的消息,文化界、舞蹈人齊聲悲慟:


      “北京第一場雪,陳愛蓮老師離開了我們。”


      “陳愛蓮老師走了。一位美麗的東方舞神駕鶴西行了,留給大家不老的傳奇……悲哉!‘女神’慢走!嗚呼,蒼天收命!深嘆,生死無常!仰望,藝術永恒!”


      “痛失舞林巨擘,全體中華舞人扼腕唏噓,痛心疾首!愿天國有靈,擁抱一個偉大的‘舞神’進入,祝福一顆不朽的靈魂永在!陳愛蓮老師千古,英名永存。”


      ……


      身為校長、教員、研究員,陳愛蓮:

      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位于北京市南郊的北京市愛蓮舞蹈學校至今已培養了上千名畢業生。在這個舞蹈學校,陳愛蓮既是校長,又是教員,除了處理大量繁雜的行政事務,她還把多年的舞臺實踐經驗編成教材,親自給學生授課。


      文藝工作座談會后,記者去學校采訪,那時候陳愛蓮已經在學校的門廳里放置了電視機,白天一直開著播新聞。她說這是為了讓在校人員尤其是孩子們多聽聽黨和國家的聲音、多了解國家大事。“現在時代不同了,人們多通過手機獲取新信息。我也玩手機,可漸漸發現網絡推送的新聞很多是奇人異事、明星八卦,缺乏營養,更談不上價值內涵。我的學生必須先學會做一名愛國的中國人,而后才是優秀的中國舞蹈演員。”


      陳愛蓮說,在1995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上,國家領導人關于發展職業教育的講話深深觸動了她。她想到自己童年時在孤兒院的日子,就產生了辦學的念頭。風風火火的她很快將想法落實,北京市愛蓮舞蹈學校不久就掛牌成立了,她由此成為北京市民辦藝術學校第一人。


    20201125163208851.jpg

      ▲ 20世紀50年代陳愛蓮練功照


      陳愛蓮后來又多了一個身份——中國藝術研究院特約研究員。陳愛蓮在聘任會上很激動,講了很多話。她講話很吸引人,除了因為氣質優雅、內容實在,還因為她每講一個專業術語或例子時,都自然地附有舞蹈動作,無論是維吾爾族舞蹈、藏族舞蹈、朝鮮族舞蹈,還是芭蕾舞、現代舞,甚至是街舞,她都信手拈來,語言瞬間變成畫面,理論知識立刻活潑、跳躍起來。


      舞蹈到底是什么?陳愛蓮認為,舞蹈是表達喜悅或哀傷的傳情手段,也是人與人情感溝通乃至社會交往的重要形式。陳愛蓮并不提倡年輕人過多地炫技:“許多演員一上臺,先翻個跟頭,再大跳,然后腿一下扳過頭頂……過于關注這些,會使舞蹈喪失自身的藝術價值和品質,使它成為近乎雜技的技藝,定位就尷尬了。我們要時常反省一下自己。”


      身為舞蹈表演藝術家,陳愛蓮:

      勇攀藝術高峰,80歲演出全本《紅樓夢》


      2020年7月6日,陳愛蓮又一次在舞劇《紅樓夢》中演繹“黛玉葬花”,這是她最后一次演《紅樓夢》。


      陳愛蓮主演過《張羽與瓊蓮》《魚美人》《紅旗》《白毛女》《小刀會》《文成公主》《紅樓夢》《牡丹亭》《繁漪》《霸王別姬》等多部舞劇。其中,《紅樓夢》是她最愛的劇目,“黛玉”一演就是將近40年。觀眾說她就是“活黛玉”——她飾演的林黛玉是那樣優雅婉約、窈窕纖柔,充滿仙氣、貴氣、才氣。


    20201125163940990.jpg

      ▲ 1959年,陳愛蓮演出《魚美人》劇照(資料圖)


      陳愛蓮曾向記者講述她最初飾演林黛玉的那段時光,這也是她最津津樂道的記憶之一,因為出演林黛玉,她真正大展身手了。


      那是1981年,中國歌劇舞劇院決定排演舞劇《紅樓夢》,由當時42歲的陳愛蓮飾演林黛玉。


      林黛玉到底是什么樣子?陳愛蓮反復琢磨,她認為林黛玉的外表和性格是極為矛盾的,從外表看,林黛玉有一種淚光閃閃、嬌喘微微的病態美,但心里卻有著“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的骨氣。必須形神結合,用舞蹈動作之形去表現黛玉之神。


      序幕“進府”這場,陳愛蓮沒有過多表現一個孤女寄人籬下的悲戚,而是以進賈府時的新鮮感來突出少女的純真。第一場“夜讀”,寶黛二人朝夕相處,日久生情。兩人偷偷在一起讀《西廂記》,陳愛蓮托腮遐想,把黛玉對幸福的向往表現得分寸得當。第二場“葬花”,黛玉雖然以落花自況,但陳愛蓮表演時并不強調哀傷的情調,而是在黛玉的孤獨中表現出一種詩人的氣質。


      特別是第六場“焚稿”,20多分鐘的獨角戲,陳愛蓮把林黛玉病臥瀟湘館表現得層次分明、細膩入微。焚稿時,陳愛蓮拿著詩稿的顫抖的雙手,讓觀眾感到那是斷絕癡情時心靈的顫抖。


      舞劇《紅樓夢》的舞蹈語匯是以中國戲曲舞蹈為基礎進行編創的,中國戲曲舞蹈的特點是講究曲圓、柔韌、含而不露,要求做到“心與意合”“意與神合”“神與貌合”。而這些,陳愛蓮在學生時期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她最擅長的。在舞劇《紅樓夢》中,她采用了大量民間舞元素,又吸收了芭蕾、現代舞等元素,整劇好看極了,一經上演就好評如潮,也成了當時中國歌劇舞劇院的招牌劇目。


      2012年紀念從藝60周年時,陳愛蓮為觀眾帶來的還是舞劇《紅樓夢》。人們為陳愛蓮依然精湛的舞技驚嘆,當時她已73歲,但一個個鷂子翻身和下腰還是極為到位。


    20201125163724909.jpg

    20201125163725659.jpg

      ▲ 2012年6月26日,73歲的舞蹈家陳愛蓮領銜主演的大型舞劇《紅樓夢》在北京全國政協禮堂上演,以慶祝她從藝60周年(盧旭 攝)


      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說:“到陳愛蓮生命的最后階段,她一直都在舞蹈,她的心愿就是要為中國人創造一個奇跡。雖然世界上有很多藝術家70歲的時候還在舞臺上演出,但陳愛蓮實際上一直到80歲還在舞臺上演出全本《紅樓夢》。”


      身為共產黨員,陳愛蓮:

      從孤兒院來、到人民中去,身上絲毫沒有“女神”的架子


      陳愛蓮寫過一本書,書名叫《我是從孤兒院來的》。書中寫盡了她的坎坷童年。1949年,因父母病故,當時10歲的陳愛蓮一度流浪街頭,以撿破爛為生,后來被送進了孤兒院。


      正是在孤兒院,一次意外的機緣將陳愛蓮引上了舞蹈之路。1952年,中央戲劇學院附屬舞蹈團學員班到上海招生,招生教員一眼就相中了面龐秀氣、身材頎長的陳愛蓮。就這樣,陳愛蓮隨他們來到了北京。1954年,刻苦的陳愛蓮考入北京舞蹈學校。后來,陳愛蓮靠畢業作品《魚美人》一跳成名。畢業留校任教后,陳愛蓮參加了1962年在芬蘭舉辦的第八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獨攬4枚金質獎章,從此被譽為“東方舞蹈女神”。


      不過,記者接觸到的陳愛蓮,身上絲毫沒有“女神”的架子。


      很多人都記得和她一同出游時,陳愛蓮總孩子般好奇地問這看那,尤其愛買“地攤貨”。賣東西的人身上衣裳越是破舊,她越買。每到一處,擺地攤的小販都喜歡圍著她轉。時常,她會花錢買上一兩件價值與價格根本不符的小玩意兒。眼見她吃虧,同行的人都勸她別買,她卻堅持買下幾樣,拿在手里樂滋滋地把玩,還親熱地跟小販閑聊。過后,她會說:“你們看,這么冷的天,那些人卻穿得如此單薄,嘴唇和手都裂了,他們的生活比起我們不易得多,我買一點兒東西,這樣他們和我都開心。”


      陳愛蓮特別強調走基層,走到人民中去。她說:“你光專業好還不算什么,得和農民一樣知道‘三夏’‘三秋’,得和他們一樣在田地里勞作才可以。”


      “有的年輕人不太明白走基層的意義,就知道悶頭干。若不真正接觸群眾,你的藝術何來中國魂?你不會知道百姓需要什么樣的文藝作品,你也永遠不會為民眾所了解和認可。更重要的是,這樣我們才能更清楚地感受到文藝是在為誰服務。”




      —記者手記—


      合上手邊的《共和國的紅舞鞋:陳愛蓮傳》,萬千感慨上心頭。這本書是陳愛蓮老師在2013年6月的一次采訪后所贈,書中內容只寫到2009年,之后的歲月還待人書寫。點開微信,就在一個多月前的10月5日,陳愛蓮老師還發出一條微信朋友圈:親愛的朋友們雙節快樂,在此刻與你們分享我的舞蹈人生!


      陳愛蓮一生,經歷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個又一個階段,她砥礪前行,奮斗不止,練就了“共和國的紅舞鞋”,成為無數舞蹈學子心目中的“舞神”!陳愛蓮在藝術上巨大的成就與她在生活中對真善美的追求完全一致。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在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目標。新的目標、新的征程,呼喚廣大文藝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努力完成好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偉大的祖國、偉大的時代,需要涌現出更多像陳愛蓮一樣為事業而奮斗、為藝術而奉獻的藝術家,需要創作出更多無愧于偉大時代的精品佳作。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優秀藝術家和優秀藝術精品,永遠是我們建設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自信的寶貴財富。


      今天,讓我們共同追憶陳愛蓮!(張婷  薛帥)


      2020年11月23日《中國文化報》二版刊發

      特別報道《追憶陳愛蓮:停不下來的紅舞鞋》

      ↓↓↓↓↓↓

    20201125164303628.jpg


      轉自:文旅中國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