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已經逐步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日常隨處可見的共享單車是消費共享,那么,在制造業里,對通用的設備能否共享呢?筆者認為,制造業面臨的成本難題,共享模式或許會是一種較優的解決方案。
從消費到制造
自ofo、摩拜為代表的共享單車進入市場以來,在不到幾年的時間里,就有數千個共享項目出現。從提供網約車、充電寶、雨傘、廚房等生活共享服務,再到出現共享員工、共享倉庫等新業態新模式,共享經濟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里越來越多的細分領域和市場。從更深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種B2C模式,企業“以租代售”,顛覆傳統面向消費者的賣新和賣多行為,從銷售產品向提供租賃服務轉型。
就目前來看,我國消費領域共享經濟快速成長并逐漸步入成熟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新動能作用充分釋放。同時,共享經濟正在重塑傳統實體經濟形態,共享經濟的“觸角”也應該延伸到制造場景中去,在促進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從制造到智造
面對產能過剩與產能不足問題,共享模式可以在總產能互助、部分生產工序互助、生產時間互助三部曲下,提高生產服務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共享制造是運用共享理念將分散、閑置的生產資源集聚起來,彈性匹配、動態共享,是一種更加集約、更加高效、更加靈活生產的組織模式,有利于推動我國以中小制造企業集群為主導的產業升級。
越來越多的傳統制造業企業正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以機械設備、技術服務、生產能力等為共享資源,與業內同行一起共享這些資源。這不僅可以降低產品的制造成本,還能促進制造業的產業模式創新和技術升級,在無形中降低了企業盲目投產的風險。
共享制造是圍繞生產制造各環節的共享,生產制造是制造業的核心環節,通過對生產設備、專用工具、生產線等制造資源的共享,可以有效提升產能匹配效率或生產組織效率,實現對資源的優化配置,減少生產冗余。共享經濟的表現方式——共享工廠的出現,不但避免了大量機器的閑置,還能共享海量分散的生產能力,更重要的是企業將分享經濟與平臺建設相結合,為牽引、挖掘創新潛力提供了新的手段。
共享制造,其中一種重要的模式就是大型制造企業建設資源開放平臺,實現優勢資源互補:一方面,依托制造企業內部優勢資源的開放力度,賦能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發展;另一方面,通過集聚行業外部優勢資源,加速傳統制造龍頭企業自身的轉型升級,助力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
在全球制造業面臨重大調整的背景下,智能制造正在引領制造方式變革,制造業的全面智能化是智能制造的基本內涵。共享制造與智能制造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共享經濟之所以能夠打破制造業的困境,關鍵在于它通過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降低了市場主體之間的交易成本,解決了交易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并衍生出了新的交易內容和交易方式,因此,在不知不覺中,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制造轉型。
共享制造是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引入生產制造領域的重要實踐,有利于推動制造業從資源和規模驅動向數據和效能驅動轉變。企業通過搭建創新能力共享平臺,將上千萬具備工業設計技能的個人和機構與數百萬家中小微企業需求相對接,極大發揮和調動了社會化智力資源。
共享經濟賦能的共享制造,難以被定義,但切切實實是一種新模式,也是推進制造到智造的重要步驟。共享制造改造了產線,利用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柔性化生產,形成協同化大生產,探索一個在需求高度碎片化的場景里,工廠應該成什么樣子,在這個過程中,智造應運而生。
從智造到物流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共享經濟隨之而來,怎么把共享經濟的思維方式在物流行業落地,這是值得每個物流人思考的問題。
在物流上,其實也有許多共享經濟模式。最早的貨代公司,通過掌握貨運信息與車主信息,實現二者的對接,就含有共享經濟的萌芽。根本的原則是資源所有者將閑置資源通過社會化平臺與他人分享,進而獲得收入的經濟現象。
Uber、滴滴、快的這些平臺的出現幫助了出租車、個體司機賺取更多收入;物流領域的貨車幫、快貨運、共生物流平臺等物流平臺的加入,更多的是期望讓車輛與貨主實現自由對接,這都是共享經濟的表現形式。目前的滿邦,貨拉拉,快狗打車,都是這一形式的延續,或者稱為這一形式的完善化。
末端共配也是一種模式,目前很多網點都在探索末端共配,并且國家也認可和鼓勵這種有益探索,共配目前在全國的縣域城市成燎原之勢,特別是在山東、河南、湖南、湖北等地區更是遍地開花。隨著《中國制造2025》向縱深推動,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需要推動物流智能化,智慧物流作為工業4.0的核心組成部分,成為連接制造端和客戶端的核心環節。
在筆者看來,物流裝備的共享租賃只是物流裝備制造最簡單、最初級的共享模式,共享經濟對于物流裝備制造的賦能,是建立高度柔性的供應鏈能力,其核心是主要的生產環節實現端到端、全鏈路的數字化。
“端到端”就是設備、生產線可以通過IoT技術互聯互通,機器和機器之間的關系從彼此孤立走向了網絡化,這是生產能力可被數據化、可被分析的基礎。
以筆者之見,共享經濟賦能下,可以打破過去依靠圍繞規模生產的供應鏈效率、時空和選擇余地等局限,隨時隨地從整個平臺網絡的資源供給去重新整合與優化供應鏈。建立快速反應的柔性制造能力,融入數字化的供應鏈大生態,融入數字化的需求大市場,需要共享經濟助力,需要在共享之下,更有能力洞察和拓展需求,更好地預判未來。
我國制造業當前存在的問題在物流裝備行業也有反映,比如,我國制造業的低成本比較優勢日益下降,產業結構和供需關系都存在諸多的失衡等等,如何破局,共享經濟可能提供了一種模式。
筆者認為,物流裝備制造,不能錯過共享經濟快車。目前我國物流設備有了較快的發展,各種物流運輸設備數量迅速增長,技術性能日趨現代化。2014年,我國智能物流設備市場規模為496億元,到2016年我國智能物流設備市場容量達862億元,年均增速約為30%,到了2022年,我國物流裝備制造業市場規模達到1949.72億元。
筆者建議,以共享經濟落地為契機,物流裝備企業要深入了解智能制造物流的邏輯和作業場景需求,從解決功能性要求轉為解決系統性要求,聚焦快遞物流智能裝備制造領域及科技創新,打造快遞物流裝備制造集群,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集群化、國際化為目標,提高產業質量、優化供需配置、重建競爭優勢。
在筆者看來,共享經濟下的共享制造,目前還只處于萌芽狀態,但它給物流裝備制造的未來提供了靈感,蘊藏了中國物流裝備制造業在低廉成本之外的新優勢的可能性,充滿著想象空間。(絮語)
轉自:中國水運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