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擴大交通有效投資 提高交通運輸效能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5-28





      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


      交通運輸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和服務性行業,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穩定經濟運行秩序、快速促進經濟復蘇的“壓艙石”。應準確把握、深刻理解中央決策精神,統籌謀劃、一體推進“基建拉動、降本增效、助推經濟”三項工作,遵循以“擴大有效投資”拉動經濟為切入點,以“提高運輸效能”降本增效為著力點,以“助力經濟增長”增強動能為落腳點,謀劃新項目、創新新政策、推進新改革,切實為國家排憂、為企業紓困、為百姓謀利,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服務國家大局作出新貢獻。


      謀劃實施重大項目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提出“優化投資結構,拓展投資空間”。根據該綱要要求,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四個并舉”新思路選好重大項目,轉變投資理念,才能更好地發揮擴內需、穩增長作用,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直接投資拉動與促進降本增效并舉。擴大交通運輸有效投資,既要注重基礎設施“硬件”建設的直接投資拉動,也要注重運輸服務“軟件”建設投資的穩增長效能。一要改變傳統交通基建投資拉動的慣性思維,避免盲目性投資和低效投資,加強資源優化配置,有效盤活存量資產,形成存量資產和新增資產投資良性循環。二要加大對降本增效示范項目的投資力度,以提高交通運輸效能為目標,激發市場主體投資的積極性,加快推廣先進運輸模式和運輸組織,以較小投資迅速提升運輸服務效率和質量,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企業的物流成本,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


      傳統基建拉動與新基建拉動并舉。擴大交通運輸有效投資,要注重傳統基建與新基建的雙擎驅動,既要鞏固增強傳統基建的基礎能力,又要充分發揮新基建保增長、轉動能、調結構、育優勢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基礎設施整體質量水平,形成有效拉動市場、應對沖擊、穩定增長的良性循環。一是加快推進既有設施改造升級,如“八縱八橫”高速鐵路、國家高速公路、高等級航道與運河連通工程等。二是以創新驅動為引領,以信息網絡為基礎,謀劃新基建投資項目,聚焦“技術成熟、經濟合理、成效明顯”交通基礎設施重點突破,如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樞紐、內河水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等。


      交通運輸行業發展拉動與交通產業經濟發展拉動并舉。擴大交通運輸有效投資,既要注重實現交通運輸行業自身發展,不斷提高交通運輸供給能力和水平;更要注重通過交通運輸投資帶動產業經濟的發展,為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作出更大貢獻。一是努力將交通優勢轉化為產業和經濟優勢,注重與區域、地方產業經濟的融合,避免資源要素投入的分散式“大水漫灌”,集中優勢資源和力量,著力加強交通樞紐和運輸大通道建設,引領樞紐經濟和通道經濟新發展。二是從注重通道、樞紐建設向注重交通、物流、供應鏈、產業鏈協同發展轉變,創新跨區域、跨部門、跨行業協調機制,統籌各方發展資源要素,整合謀劃一批新的臨港、臨空、通道經濟綜合開發項目,促進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交通與產業形成發展合力,有效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綜合、智慧、綠色、平安交通建設拉動并舉。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平安交通是交通運輸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也是當前“擴投資、提效能、增動能”交通建設的重要抓手。一是注重加強各種運輸方式的統籌融合,強化不同運輸方式間的一體銜接,充分發揮組合效率和整體優勢。二是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領提升交通運輸管理效能,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行業監管、運行管理和服務領域的深度應用。三是充分挖掘結構性和管理性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潛力,著力提高交通運輸綠色環保水平。四是注重交通安全的完善可靠和交通應急的快速反應,提升交通運輸自身安全水平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


      研究出臺重大政策


      新的“重大項目”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而是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物流大通道培育、信息平臺搭建、運輸效能提升以及樞紐經濟和通道經濟發展在內的綜合性重大項目,為保障項目落地實施,應重點在投融資政策方面加快推進“四個創新”。


      創新投資范圍。根據各類重大項目的類型與特點,切實改革現有投資管理制度。按照項目實施需要相應擴大投資范圍,將傳統以土建工程為核心的投資政策,適時擴展到運輸服務設施、先進的運輸組織、運輸結構調整、運輸管理、信息化建設以及市場主體培育等領域,甚至包括對市場主體企業以及新裝備、新材料、新工藝推廣應用的補貼。重點研究出臺支持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設和人文交通建設的投資政策。


      創新投資模式。堅持和發揚我國交通運輸行業多元化投資的成功經驗,探索完善中央投資、地方籌資、社會融資、利用外資的交通投資模式,著力推動財政、貨幣、就業、產業政策的綜合應用,創新中央投資模式,鼓勵地方創新籌資模式,以免稅、退稅、減稅、降費、專項債等財政政策,貼息貸款、低息貸款、中長期貸款等貨幣政策作為投資政策的重要補充,強化投資模式多元化。結合土地開發、合股經營、政策扶持等政策,激發相關企業投資積極性,切實增強社會融資的內生動力,加快形成全社會辦交通的新局面。


      創新投資管理。在現有嚴格的基建程序和預算管理制度基礎上,針對不同類型項目的特點,合理選擇采用定額補助、以獎代補、獎補結合、先建后補等單一形式或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投資管理辦法。強化項目決算管理和實施效果“后評估”,探索“重大項目+任務清單”模式,建立資金分配與任務清單相銜接的機制,確保資金投入與項目實施效果相統一。


      創新融資渠道。在中央預算內資金、車購稅等財政性資金以及鐵路建設基金、民航發展基金等政府性基金基礎上,積極完善收費公路、綜合樞紐等交通基礎設施專項債券政策,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貼息貸款、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等融資模式,創新土地開發權、投資入股、政府優惠政策等綜合手段,拓寬交通運輸投融資渠道。


      配套推進重大改革


      切實發揮“重大項目”拉動效應,落實細化重大政策,需要完善配套改革舉措,統籌各級交通運輸部門、科研院所、相關企業,各司其職,權責明晰、上下協調,共同推動“四個改革”。


      投資決策權改革。建立更加靈活開放、權責清晰的投資決策機制,推進投資決策權與項目建設實際需要相適應,讓行業、地方、業主擁有更多投資決策權。在管理權限方面,由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財政部聯合確定交通運輸重大投資方向、投資政策、投資切塊等事項;在國家確定的投資方向和投資政策框架內,力爭交通運輸部擁有更大投資決策自主權,特別是交通運輸部應擁有綜合交通專項投資的自主決策權。同時,根據各類項目的特點和實際,鼓勵給地方政府,乃至項目業主更多的投資使用決策權,加強項目決算審核,強化實施效果管理。


      開發建設主體改革。與傳統的某一區域、單一方式的建設項目相比,如西部陸海新通道、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國家物流樞紐等跨區域、跨行業、跨方式的重大項目作用更加凸顯,開發建設主體更加多元,迫切需要建立各方協同管理機制,推進發改、交通、財政、商務、工信等多部門共同謀劃、齊抓共管、共建共享,實施立項開發建設的重大改革措施。


      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在現有項目審批制度基礎上,探索推行多元項目審批制度,根據項目性質和特點進一步下放立項審批權,推進項目投資額的確定由傳統的預算管理轉向以決算管理為主,加快形成立項審批—風險控制—運營管理—效果評估的綜合管理制度。為充分調動地方、企業積極性,加強試點示范、后評估、競爭評審類項目,采取以獎代補方式,以實施效果確定獎勵額度,進一步推進配套管理制度改革。


      投資管理制度改革。在原有投資方式基礎上,建立更加靈活的投資管理制度,推動項目投資轉向以獎代補,或者“投資補助+以獎代補”相結合的方式,以項目“擴投資、提效能、增動能”的綜合實施效果定獎勵額度,最大化調動各方積極性。推動多方投資、融資相結合,統籌中央財政投資、地方政府投資、各部門優惠政策等,同時配套改革立項審批制度、財務管理制度,以靈活的立項謀劃、投資使用、投資獎勵、績效評估制度,推動項目立項實施,并在探索中不斷完善相關制度政策。(劉占山 鄧延潔 杜利楠 邢虎松 史書銓 作者單位: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


      轉自:中國交通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