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鏈自動化模式如何演進?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5-30





      物流管理系統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始終貫穿了產業鏈的上下游、涵蓋了從采購到生產再到銷售所有活動,是各行各業得以正常運轉的動脈系統。近年來,我國物流總額始終保持著穩步增長的趨勢。其中,冷鏈物流作為民生保障系統,發展勢頭異常迅猛。2021年總額達4184億元,同比增長9.2%,需求增長至2.75億噸,同比增長3.8%。2022年冷鏈物流市場規模或已達到4916億元,同比增長7.2%,需求總量突破3.2億噸,同比增長6.6%。預計到2025年中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將超過5500億元。


      倉儲歷程


      倉儲是現代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物流活動當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縱觀我國倉儲的發展歷程,基本經歷了人工倉儲、機械倉儲、自動化倉儲及智能倉儲四個階段。


      在人工倉儲階段,單一通過大量的人力來進行倉儲的搬運、管理、運輸等工作,主要依賴于人工經驗,需要經過培訓,并且在賬單記錄等流程存在效率低、錯誤率高的弊端;在機械倉儲階段,一些環節如傳送帶、搬運車、吊車、叉車等運輸能夠由機械承擔,輔助人工共同完成作業,雖然機械能夠滿足精度、數量、重量、搬運等要求,但隨著一些新興業態的興起,機械化階段的倉儲物流呈現出了嚴重的滯后性;自動化倉儲階段,自AGV、自動貨架、自動存取機器人相繼問世并逐步在倉儲物流業得到廣泛使用后,顯著提升了倉儲行業的工作效率,同時伴隨著自動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到70年代,旋轉體式貨架、移動式貨架、巷道式堆垛機等自動化設備被加入到倉儲物流行業,通過計算機對倉庫的控制和管理,總體效益得到了幾何倍數的增長;而智能化階段是自動化階段的延伸,依賴于人工智能的發展,可以做到板塊之間、系統之間的數據相互共享,實現流程之間、部門之間的聯動。


      目前,我國多數倉儲還處于第三階段,自動化倉儲也是國家宏觀政策大力支持的發展領域,從發展程度來看,國內本土倉儲物流服務商相對缺乏大項目的總包集成服務能力,雖然在下游客戶領域的在手訂單保持增長,但不論是從產品服務角度還是從行業經驗及市占率角度看,本土智能化倉儲企業仍處于前期競爭成長階段。


      在市場接受度方面,據京東物流研究院統計,目前仍有約49.17%的企業未使用任何倉儲物流自動化設備,而使用的自動化設備的滲透率程度也普遍較低,其中AGV滲透率最高,達29.04%,智能分揀設備和智能裝卸設備滲透率只有11.88%。自動化和智能化倉儲物流設備的更新迭代較快而投資成本較高,導致投資回報周期較長,很多制造企業難以承擔;國內智能化倉儲仍處于發展階段,融合發展需要時間沉淀,需市場、技術、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動。


      技術更迭


      所有技術的更新迭代都是為了更好地提高服務水平。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市場需求的快速提升,冷鏈行業對于供應鏈優化、智能化制造,以及物流存儲的智能化、信息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海玉串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賈云光表示,目前中國冷鏈市場對于自動化的需求經歷了從只有電梯到月臺設備再到認識垂直物流輸送機+自動倉儲的演變過程以及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認識、深入了解、理性導入的階段。


      冷鏈倉儲因為其特殊性,建設成本、使用成本要遠遠高于普通倉庫。而傳統冷庫多采用樓庫結構,多樓層、多隔間的形式,難以滿足現代的市場需求。由于庫區分隔零散,后期再投入倉儲物流裝備的成本也要高于單體冷庫。多樓層非自動化的作業,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管理,招工難、人工成本不斷上漲,讓企業的人工成本一度飆升。作業時頻繁的開關庫門,集中出入庫時段冷庫門長時間段開啟等現象,也容易造成能耗大量損失,對庫存貨品的品質保證存有隱患。且傳統冷庫也多采用地堆或巧固架存放,或采用駛入式貨架、穿梭車貨架等非自動化的存取模式,人工仍然是決定作業效率的主導。


      筆者認為,對冷鏈物流來說,冷鏈作業擺脫對勞動力的嚴重依賴是當務之急。幾乎所有的倉庫都面臨著合格工人短缺的困境,通過冷庫產品流程的自動化,減少對手工流程的依賴,員工可以免受惡劣環境的影響,倉庫的效率和安全性可以達到新的高度。


      在筆者看來,自動化倉儲技術可以說全面節省了包括人工費用在內的各方面成本。首先是占地面積,自動化儲存、搬運和采摘技術將大大減少冷庫的占地面積要求。模塊化倉庫管理軟件,對倉庫流程和設備有較好的適應性,可以直接支持自動化系統,省去了獨立自動化控制軟件的需要,自動化立體庫可與AGV自動導向小車和機器人采摘系統相結合,為冷庫提供靈活、模塊化的自動化解決方案。


      進程加快


      在《“十四五”冷鏈物流規劃》(簡稱《規劃》)中,提及了“三級節點”建設進程的加快,大型國企、政府企業、民營企業都會布局大規模冷庫,無論是補齊人工缺口還是守護物流安全、食品安全,自動化技術都要先行。


      賈云光表示,市場需求是引導物流裝備創新的關鍵因素,所謂與時俱進就是貼合市場需求,解決行業痛點,目前在超低溫環境下的自動倉儲物流,還有很多痛點。比如搬運環節仍然有很多空白,并且在不同場景、不同標準下的自動裝車、碼垛技術的創新也還有很大的空間。


      伴隨著市場對冷鏈物流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的不斷升級,《規劃》言明了低溫自動化倉儲物流未來發展的關鍵詞。


      首先是數字化進程的加快,推動冷鏈物流全流程、全要素數字化,推動冷鏈貨物、場站設施、載運裝備等要素數據化、信息化、可視化,實現對到貨檢驗、入庫、出庫、調撥、移庫移位、庫存盤點等各作業環節數據自動化采集與傳輸。構建全國性、多層級數字冷鏈倉庫網絡。建立完善專業冷鏈物流信息平臺,能夠廣泛集成區域冷鏈貨源、運力、庫存等市場信息,通過數字化方式強化信息采集、交互服務功能,為冷鏈干線運輸、分撥配送、倉儲服務、冷藏加工等業務一體化運作提供平臺組織支撐,推動專業冷鏈物流信息平臺間數據互聯共享,打通各類平臺間數據交換渠道,更大范圍提高冷鏈物流信息對接效率。


      同步搭建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產銷冷鏈集配中心等建設時匹配的停車、調度、裝卸、保鮮催熟、質量管控等設施設備智慧化改造升級,推廣自動立體貨架、智能分揀、物流機器人、溫度監控等設備應用,打造自動化無人冷鏈倉。抓住大數據、物聯網、5G、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浪潮,結合倉儲流程,加快倉儲運輸裝備的更新迭代,加強車載智能溫控、監控技術裝備應用,加強冷鏈智慧倉儲管理、運輸調度管理等信息系統開發應用,優化冷鏈運輸配送路徑,提高冷庫、冷藏車利用效率。


      以筆者之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支持冷鏈物流相關技術研發,要從源頭提升我國冷鏈技術裝備現代化水平,完善冷鏈技術創新應用機制。在加強冷鏈物流技術基礎研究和裝備研發的過程中,聚焦冷鏈物流相關領域關鍵和共性技術問題,部署國家級技術攻關,加強冷鏈產品品質劣變腐損的生物學原理及其與物流環境之間耦合效應、高品質低溫加工、高效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環保制冷劑及安全應用、冷鏈安全消殺等基礎性研究,夯實冷鏈物流發展基礎。并且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打造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冷鏈物流技術裝備創新應用體系。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共建冷鏈技術裝備創新應用平臺,結合市場需求,聚焦果蔬預冷、速凍、冷凍冷藏、冷藏運輸與宅配、冷鏈信息化智慧化等應用場景,集中優勢力量,開展冷鏈裝備研發和產業化應用。(中物聯冷鏈委供稿)


      轉自:中國水運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