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滬滇·瀾湄線”國際貨運班列開行首發儀式在云南昆明王家營西集裝箱中心站舉行。滿載36車來自東南亞地區的水果、橡膠以及云南特色產品的列車鳴笛,緩緩駛離王家營西站,預計將在82小時后到達上海。這標志著上海—昆明—老撾萬象實現了國際貨運班列雙向對開。
滬滇共攜手 產業互動緊
“滬滇?瀾湄線”國際貨運班列,是依托“中老鐵路+滬昆鐵路”,攜手打造滬滇協作的又一樣板和典范。
山海攜手,再譜新篇。“滬滇·瀾湄線”國際貨運班列是在昆明鐵路局集團打造的26小時“瀾湄快線”(昆明—萬象)的基礎上,滬滇共同發力實現的東西部大聯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又一重大舉措。從上海到萬象原有鐵路運輸時間需10至15天的基礎上縮短至4至5天,極大降低了企業物流成本,大幅提高運輸效率,打破了現有滬滇之間缺乏鐵路快運班列產品的局面,為東西部交流、產業互動提供又一快速物流通道支持。
云南作為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和環印度洋地區開放的大通道和橋頭堡,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資源稟賦。上海作為中國經濟中心城市和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在市場資金、人才等方面具有優勢。集兩地之所長,依托滬昆鐵路、中老鐵路開行滬滇·瀾湄線國際貨運班列,開創了滬滇協作的新方式、新品牌,必將進一步拓展國內國際市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促進上海全球資源配置功能和云南沿邊開放優勢,雙向賦能協同發展,促進滬滇兩地資源稟賦優勢互補,擴大瀾湄快線國際貨運品牌影響力,讓更多國家和地區享受中老鐵路帶來的機遇和利好,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據介紹,下一步,云南將持續深入推進產業互促,用好上海、云南東西部協作機制,加強政策集成,打造綜合優勢,推動東中西部產業園區聯動發展,形成合理的區域產業分工和產業轉移梯度,拓展與周邊國家在農業能源資源加工轉化、裝備制造等領域的產能合作,建設好各類合作示范園區,構建更加穩定順暢、基于比較優勢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黃金大通道 激活新動能
中老鐵路作為“一帶一路”的標志性工程,開通運營以來,其物流黃金大通道效應持續顯現。中老鐵路國際貨運列車由常態化轉為規模化運營,中老泰國際多式聯運冷鏈專列實施穩定開行;“瀾湄蓉歐快線”國際班列開行,中老鐵路與中歐班列實現貫通銜接;云南積極打造“瀾湄快線”貨運產品,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
從2021年12月開通以來,國內已有25個省份先后開行了中老鐵路跨境貨物列車。來自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3日,開通運營滿22個月的中老鐵路,累計運輸貨物2680多萬噸,其中進出境貨運量550萬噸,貨物品類增加至目前的電子、光伏、通信、汽車以及蔬菜、鮮花等2000余種產品;貨物運輸覆蓋老撾、泰國、越南、緬甸等12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貨物運輸超出預期,成為聯通內外、輻射周邊、雙向互濟、安全高效的國際物流黃金大通道。
運輸產品的豐富和升級,折射出中國和東盟國家進出口貿易正向縱深領域發展。在過境流程高效的前提下,中老鐵路可將昆明至萬象間的運輸成本降低40%至50%。運輸成本的降低,不僅促進沿線人才、資金、技術等的流動,也加快沿線產業布局和開發步伐,把交通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為老撾等國家發展和改善民生注入新動力。
中國的制造產品更加便捷地出口至東南亞,很多東盟國家的貨物也搭上了這條黃金運輸通道。泰國的榴蓮只需要3天時間就可以出現在中國消費者的餐桌上。中老鐵路這條黃金大通道,正串起中國、老撾、東盟國家經濟互聯互通發展朋友圈。
延展朋友圈 共拓大市場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中老鐵路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標志性工程、區域互聯互通的典范工程,已經成為中老人民的發展路、幸福路、友誼路。
為充分放大中老鐵路黃金線路效應,云南省持續實施中老鐵路沿線開發三年行動計劃,中老鐵路客貨運輸量質齊升,沿線客貨運輸、產業培育、物流樞紐、口岸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云南還大力發展跨境物流、跨境農業、跨境旅游、跨境電商、跨境金融,加快建設沿邊產業園區,積極承接產業轉移。隨著“滬滇·瀾湄線”國際貨運班列的開通,滬滇兩地將更好發揮中老鐵路黃金大通道的優勢,為東西部交流、產業互動提供快速物流通道支持。
中老鐵路也為老撾以及東南亞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老撾公共工程與運輸部部長安巴送·孟瑪尼表示,中老鐵路使老撾并入泛亞鐵路東南亞段和泛亞鐵路網等國際鐵路網,實現海鐵聯運,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現在,萬象作為泛亞鐵路東南亞段重要節點,有望成為大湄公河次區域樞紐,貨物可從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經老撾運往中國昆明,并通過‘滬滇·瀾湄線’運往中國的商業中心。”
“獨木圍筑不成籬笆,單人構建不了繁華”。中老鐵路打通了我國西南地區通往中南半島的交通大動脈,在我國與東盟之間構建起一條便捷的國際物流通道。隨著《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全面生效,中國與東盟間的貿易物流需求日益旺盛,也進一步促進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人民之間的友好交流和互利共贏。(經濟日報記者 管培利 曹松)
轉自: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