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郵政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過51.47億件,總體保持較快增長。不僅如此,交通運輸部公開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我國公路貨物運輸量超過261萬噸,水路貨物運輸量超60萬噸,港口貨物吞吐量超111萬噸。
龐大的物流業務量背后,離不開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對智慧物流的支持。“科技創新對推進郵政強國建設、助力行業高質量發展、推動行業從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用郵需求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張東表示,知識產權保護對增強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保護企業合法權益,調動員工的創造熱情,實現物流“走出去”具有重要意義。物流企業想要實現長遠發展,建立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機制,增強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與能力勢在必行。
技術不斷升級 業務更智能
“在數智化不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的時代背景下,快遞業正不斷變革和創新。”在日前舉辦的北京快遞數智化發展大會上,中國快遞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韓瑞林介紹,近年來,郵政快遞企業在數智化建設方面進行探索和嘗試,并取得一定成效。無人機、無人車、智能分揀設備、收寄配送機器人等為智慧快遞提供了一系列解決方案。
以京東物流為例,基于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京東物流持續提升其在自動化、數字化及智能決策方面的能力。京東物流有關負責人介紹,其“一種多類設備控制方法和系統”專利,是大型電商物流中心智能倉儲系統中的核心專利,基于該創新成果,京東物流實現了多類設備的可靠協同與靈活作業。“倉儲管理方法、裝置、系統和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專利則可以根據存儲貨箱大小,動態劃分儲位,并結合穿梭車任意位置停車功能,實現動態儲位管理,解決多層穿梭車貨架空間利用率低的問題,提升存儲能力。
“知識產權成果應用,有助于打造智能物流生態系統,促進制造業、服務業與物流業融合發展,能實現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知識產權保護能夠助力物流裝備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和保護,提高物流行業整體技術水平,改善傳統倉儲整體環境差、附加價值低的境況,提升行業附加價值和社會貢獻率,同時降低勞動強度,創造大量技術工種需求。”京東物流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京東物流已在自動化和無人技術相關領域提交近3000件專利申請。
為激發員工研發創新的積極性,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京東物流設有知識產權顧問專崗,并制定了多項知識產權管理辦法,在日常培訓、宣貫、挖掘、研討的基礎上,協助提升各部門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并設立專利獎金、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獎金,鼓勵員工積極進行技術創新。
包裝循環利用 物流更綠色
“加快郵政快遞業綠色低碳發展,是行業全面貫徹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總體部署的重要任務和根本路徑。”中國快遞協會會長高宏峰表示。
無論是小件包裹,還是大宗貨物,綠色環保的包裝都是實現行業綠色發展的重要一環。上海箱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箱箱共用)就是致力于物流智能包裝技術研發的企業之一。
“一次性物流包裝物造成了資源浪費和自然生態破壞。在解決了'用什么包裝'的基本需求后,如何促進包裝物循環和共用,已成為中國物流包裝行業的重要課題。”箱箱共用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融合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致力于推動快遞包裝的循環和共用。
“可循環物流器具的無線驗證方法及裝置”就是箱箱共用的創新成果之一。“這一創新成果通過融合現代傳感、大數據等技術,在實現實時數據傳輸和讀取的同時,保證了數據的安全性,解決了可循環包裝在復雜場景和環境下的包裝資產信號傳輸、信號發射功耗及遠距離信號傳輸和交割等難點,不僅明顯提升工業包裝循環共用效率,更為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包裝數字化平臺和循環共用體系奠定了基礎。”箱箱共用總經理助理孫珺介紹,上述專利榮獲第二十四屆中國專利優秀獎。目前,該創新成果已成功轉化應用在箱箱共用散裝液體大型包裝容器上。未來,該公司將把有關技術進一步應用在冷鏈運輸安全管理,以及新能源、零部件等中小型容器數字化循環服務場景。
孫珺介紹,箱箱共用始終堅持自主創新,走出了一條“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產業化”的發展路徑。截至目前,箱箱共用已擁有中國發明專利108件,在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德國等國家的發明專利授權量達274件。
順豐集團推出智慧供應鏈產品體系“豐智云”,幫助用戶降本增效;德邦快遞引進清潔能源,助力構建綠色運輸體系;菜鳥開展郵政快遞行業的數字化碳資產管理系統試點,推動行業科學減碳……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物流企業正朝著智能化和綠色化方向努力。
“未來,物流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應以'自動化迭代、信息化革新、數智化升級'為主攻方向,加大末端先進技術設備的應用力度,推動自動化設備的數智化升級;打造企業'數據底盤',加強產業鏈上下游信息資源共享和整合;發揮數據要素作用,加強數據價值開發,在發展中贏得先機。”張東表示。(記者 王晶)
轉自:中國知識產權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