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支付寶到賬0.1元。”11月14日下午,消費者張鵬在菜鳥驛站收取了自己的“雙11”包裹,并把拆開的黃色快遞箱投放進驛站的綠色快遞包裝回收箱,然后掃碼領取了包裝回收獎勵。
“獎勵雖然只有1毛錢,但參與進來很有意義。以往我處理這些快遞箱,就是簡單地當作垃圾扔掉。”張鵬說,把快遞箱放進回收箱的一瞬間,感覺“黃”箱子變成了“綠”箱子。
看似是一個人的舉手之勞,但快遞箱從“黃”變“綠”卻并不是一件小事。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快遞年業務量已超過1100億件,每年產生超過900萬噸廢紙和約180萬噸塑料垃圾。僅今年“雙11”當天,就產生快遞包裹6.39億件。
2020年,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強快遞綠色包裝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標準成為快遞綠色包裝的“硬約束”,支撐快遞包裝減量化、綠色化、可循環取得顯著成效。
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解筱文在接受中國質量報記者采訪時說,今年“雙11”,快遞物流領域在變“綠”的道路上加速前進,不僅更加注重綠色包裝和綠色回收,而且將綠色理念融入快遞業發展的全過程。
11月11日晚,從廣州市天河區曼仕達旗艦店發出的防寒外套,在原有的產品包裝外,被簡單地貼上中通快遞的面單就開始了它的“雙11”旅程。
記者采訪發現,目前,快遞公司在處理絕大多數服裝類商品時,都更加尊重“原裝”,不再進行二次包裝。中通快遞工作人員說,目前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比例已經超過90%,同時采用45毫米以下瘦身膠帶,以“十”型、“艸”型方式打包,最大限度為包裝瘦身減量。
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副司長林虎在該局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要加快推進快遞包裝標準化、循環化、減量化。今年年底前,實現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比例達到90%,深入推進過度包裝和塑料污染兩項治理。
“使用原包裝直接發貨,可以減少二次包裝使用,減少膠帶、填充物等包裝耗材使用,從而間接降低碳排放、降低運輸成本,從商品發貨端實現綠色物流。”長期關注物流運輸領域的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曉曦說,更加注重綠色發展是今年“雙11”快遞物流行業的一大趨勢。
10月25日,中國快遞協會牽頭制定《快遞業限制快遞過度包裝自律公約》,要求公約成員單位根據相關法律規定以及強制性標準制修訂本企業包裝操作規范,細化限制快遞過度包裝要求,通過規范作業減少前端收寄環節的過度包裝。
菜鳥集團有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質量報記者采訪時說,依托包括電子面單、裝箱算法等在內的菜鳥綠色供應鏈“7件套”,菜鳥持續讓包裹瘦身減碳,平均每個包裹減少15%的包材使用。
在可循環使用方面,菜鳥集團已連續7年開展快遞包裝回收工作。上述負責人表示,截至“雙11”當天上午10時,消費者通過菜鳥回收快遞包裝、舊衣、舊鞋等產生的回收行為已超過100萬次。回收的快遞紙箱快速投入二次循環利用,無法循環利用的將被打成紙漿再造成作業本,捐贈給鄉村學校。
據市場監管總局標準技術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在快遞包裝上已出臺一系列標準,涉及快遞封套、包裝袋、包裝箱、生物降解膠帶、電子運單等諸多方面。但隨著快遞業轉型發展,與交通運輸業、制造業等深度融合,還需要加快補齊一批急需標準。
《中國快遞行業的碳排放》研究報告顯示,快遞行業的碳排放來自其全運營環節,主要包括倉儲、包裝材料、運輸環節等。目前,快遞行業的綠色化發展主要著力在包裝材料循環或減量以及運輸環節末端配送的電動化。
“今年‘雙11’期間,一些平臺和快遞公司廣泛使用綠色新能源車輛,如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從而降低了快遞過程中的碳排放。”解筱文說,綠色轉型正在“悄然發生”,一些物流公司嘗試使用更高效的物流路線和配送方式,以降低對能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影響。
“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快遞綠色發展在系統性、協同性和有效性上還存在不足。”林虎說,下一步將從強化全過程支持、推進全鏈條治理、加強多環節監管3方面統籌推進快遞行業綠色低碳發展,逐步構建起政府主導、社會監督、行業自律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記者 何可)
轉自:中國質量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