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郵政局快遞大數據平臺實時監測數據,截至12月4日,2023年就已突破1200億件快遞包裹。這是中國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1200億件大關,再創新高。那么,接下來的增量機會在哪兒?
12月28日,上海社會科學院發布了《中國民營快遞30年發展總結與未來趨勢展望》(下稱“報告”)。報告提出,電商新業態將為中國快遞業帶來新的增量機會。其中,2022 年直播電商市場交易規模保持著同比增長率達19%,達到了1.44萬億元,預計未來三年的年市場增長率仍能維持兩位數增長,2025年預測規模將達到2.14萬億元。
另外,快遞“進村”和“進廠”都將帶來巨大的潛在需求。這背后既受益于農村數字化、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的全面普及與強化,還疊加了政策扶持快遞體系進入農村市場以及農村電商快速發展的利好。與此同時,快遞企業在海外的布局也將帶來額外的增量。
在上述發布會現場舉行的專家研討會上,電商和快遞行業的數名專家也對未來趨勢作出了展望。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勞幗齡告訴第一財經,單從數量來看,今年的包裹數量同比去年更加活躍,但受到近期淘寶緊跟拼多多步伐宣布推出“僅退款”等因素的影響,接下來的快遞數量大概率會下降。不過,如今的消費不只是看買買買的數量,而是更強調商品和服務帶來的體驗。快遞行業也是如此,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減弱,快遞業的發展須在技術端更多發力,在智能化升級上加大投入,這也是“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的重要內容。
上海社會科學院區縣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研究員陳建勛對第一財經表示,快遞單量的活躍度和市場本身不僅僅取決于快遞行業自身。對于行業而言,唯一能確定也最核心的發力點,就是快遞企業在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轉型投入,這是持續“降本增效“的關鍵。另外,上海已經宣布要打造全國首個“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隨著“絲路電商”的逐步推進和落地,快遞業在新興市場的拓展也可能迎來更大的機遇。
作為中國首家民營快遞公司,申通快遞副總裁秦磊提出,快遞業將發起“智能化驅動下的全鏈路成本之戰”,包括末端——一些加盟網點已經主動使用無人車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與此同時,以職業化為方向的管理變革,也將決勝未來。
上海市快遞行業協會會長周德剛也表示,接下來對快遞行業而言,要與電商平臺和其他行業加強融合,比如除了構建綠色生態,還要推動快遞業加快“進廠”、融入制造業。
國家高端智庫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研究首席專家張兆安認為,一個行業未來的增長空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大與否,主要看其剛需的程度。人們當今的生活已經離不開快遞,為此快遞業的未來發展不會大起大落,而是會相對平穩。在這種大趨勢下,快遞行業的競爭將會越做越大,也越做越卷,同時技術含量會不斷提升。對快遞企業來說,則要成為主動的推動者,在與更多行業的融合中倒逼生產、環節作出改變。
在尋找增量機遇之外,上述報告稱,會展等專項物流市場也將提升快遞業的能級。隨著中國服務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民營快遞企業進軍會展物流市場將成為提升服務能級和領域的主要突破方向之一。
轉自:第一財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