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通堵點 貨暢其流——我國推進多式聯運發展掃描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4-01





      打通斷點堵點,推動鐵路、水運、公路、空運貨暢其流,降低物流成本,成為28日在武漢舉行的2024中國多式聯運合作大會上關注的焦點。我國正努力構建“暢通高效、內外循環”的多式聯運服務體系:打造全球“123”——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的快貨物流圈,服務我國經濟轉型升級。


      多式聯運加速發展


      多式聯運是指各種運輸方式服務銜接、標準統一,能夠實現一貨暢流到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對物流鏈條的保障和成本提出了新要求。”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李牧原在2024中國多式聯運合作大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交通運輸部等18個部門2017年發布了鼓勵開展多式聯運工作的通知。目前,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已有116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有125個,綜合貨運樞紐強鏈城市有25個。


      李牧原表示,中國多式聯運正加速發展。鐵路與港航企業、鐵路與物流市場相向而行、加深合作的態勢已形成;港口作為推動鐵水聯運的主力軍,正用沿海資源來帶動內陸物流體系建設;國際通道從過去單一海運通道變為陸運通道和海運通道并舉的多元化發展。中歐班列、中老鐵路的開通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高速發展給多式聯運提供了廣闊的施展空間。


      根據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全國港口集裝箱2023年鐵水聯運量累計完成超1170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1.7%;鐵路集裝箱發送貨物7.32億噸,同比增長7.1%;“十三五”以來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年均增長47%。


      在破解難點痛點中前行


      在2024中國多式聯運合作大會上,業內人士圍繞如何打通堵點,提升信息交互、服務銜接效率等分享經驗。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會長黃田化說,“單一環節成本低、全鏈條運行成本高”是物流運行中較為突出的矛盾。湖北港口集團總經理何憲禮分析說,受多式聯運服務規則、技術標準等制約,鐵路、公路、水運等一體化運營機制尚未形成。


      中車長江運輸設備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史洪斌認為,多式聯運的難點在鐵路,標準和規則體系相互割裂、制度和標準存在壁壘、基礎設施銜接不暢、缺乏統一的信息化平臺是主要難點。


      各級紛紛出臺相關指導意見,促進多種運輸方式間互通銜接,解決難點。湖北省交通運輸廳一級巡視員陶維號介紹,湖北對江海聯運航線給予補貼,對符合條件的多式聯運企業進行獎補,還推出多式聯運海關通關等一系列新政策。


      史洪斌介紹,他們成功研制了公鐵一體車、港口智能裝卸設備等,正在構建“平臺+網絡+裝備+服務”的多式聯運物流技術體系,打通“信息流+物流+資金流”,融合“鐵路長距離運輸+公路靈活機動”雙優勢,實現貨物“門到門”運輸。


      全球航運供應鏈服務能力提升


      航運是多式聯運的對外貿易主要運輸通道。


      中遠海運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供應鏈物流事業部總經理柳國旗對記者介紹,中遠海運集團綜合運力、集裝箱碼頭吞吐量等居世界第一,依托全球范圍內健全的航線網絡布局、不斷擴大多式聯運業務規模,實現從“港到港”至“端到端”的全程供應鏈服務能力提升。


      中遠海運集運加大與鐵路、港口等合作,參與打造上海港海鐵聯運有限公司、貴州遠海陸港公司、中鐵聯合國際集裝箱廣西公司等物流平臺。


      為升級海外供應鏈服務能力,中遠海運集運還在歐洲、東南亞、日韓等地打造供應鏈投資平臺以及供應鏈運營平臺,實現區域內拖車、鐵路、倉儲、報關等資源的共享與統一運營;已開通國內海鐵線路553條。


      打造“內外循環”的國際國內物流通道


      在內河運輸方面,打造“陸海聯動、內外循環”的國際國內物流通道成為多式聯運行業發展的新亮點。


      湖北港口集團總經理何憲禮介紹,集團相繼開通多式聯運通道69條,在長江、漢江擁有碼頭泊位204個,集裝箱吞吐量約占全省總量96%;初步構建形成輻射全國、銜接日韓、聯通歐洲、連接東盟國家的聯運網絡,助力湖北成為國際國內多式聯運樞紐。


      江蘇省港口集團去年牽頭省內相關企業成立了多式聯運發展聯盟。該集團總經理王洪濤對記者表示,集團將積極協調多式聯運上下游各主體之間要素流通、標準協同,下一步,將建立海外攬貨體系,研究推動韓國、印度、馬來西亞等海外攬貨站點建設。(記者林紅梅、屈婷、龔聯康)


      轉自:新華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