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長江干線運輸生產穩中有增、客運市場活躍穩健、多式聯運發展強勁,長江黃金水道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主動脈”作用全面增強,服務沿江經濟社會發展“主支撐”能力顯著提升。
數據顯示,1至7月,長江干線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22.6億噸,同比增長4.3%;集裝箱吞吐量1522萬TEU,同比增長3.4%;集裝箱鐵水聯運量36.0萬TEU,同比增長21.0%;引航船舶載貨量2.7億噸,同比增長2.3%。
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簡稱長航局)局長劉亮介紹,今年以來,該局深入貫徹落實交通運輸部黨組決策部署,堅持“145”長江航運高質量發展總體思路,實施“131”智慧長江建設路徑,聚力發展提質增效,實現了從“主導推動”向“全域聯動”、從“研究探索”向“成果應用”、從“管理措施”向“服務效能”的轉化,長江航運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更加牢固。
智慧長江建設成效明顯。信用長江“1+N+5”制度構架基本形成,“信用長江”信息系統2.0版上線運行,已覆蓋5.8萬艘船舶、35.6萬名船員、5600余家船公司。智能管理平臺建成2.0版并調試運行,初步建成長江航運“數字孿生”共享平臺,初步實現“一圖看長江、一圖管航運”;綜合保障平臺建成融合“三船”信用、航道運行、智能客服等典型場景的資源圖譜模型,新一代北斗多功能智能船載終端(MIBT)獲內河首張多功能集成系統認可證書,“長江新鏈”干線水域5G覆蓋測試基本完成;公共服務平臺“長江e+”優化整合形成80項服務功能,日均點擊量30萬次,總點擊量超8000萬次。運輸市場持續轉型升級,三峽游、城市濱江游精品航線完成省級驗收,3艘川江載貨汽車滾裝新能源試點船開工建設;萬噸級江海直達船首次直航重慶,11.6米吃水船舶高效進出南京,“內河運費扣減”累計為長江沿線2000余家企業減稅5700萬元。
智慧監管、北斗應用、智慧航道、綠色航道、智能通航、岸電應用等6項交通強國建設試點項目成果豐碩,示范效應顯著。海事政務服務實現“全域通辦”,移動執法系統全線正式運行,全要素水上“大交管”覆蓋長三角區域;北斗智能船載終端累計安裝2.2萬余臺;長江干線航道大數據分析平臺建成,智慧航道試點成套方案在支流持續推廣,并向贛江上游延伸134.4公里;三維可視化船閘運行管理系統建成,實現船閘和升船機設施設備在線自動監測和協同運維,樞紐運管維成套技術推廣至西江、金沙江、烏江、漢江等。
綠色發展方面,長航局深入推進干線船舶水污染物“零排放”模式向支流延伸,累計完成3.8萬艘船舶污水直排管系鉛封,完善橋基船舶尾氣遙感監測系統,查處使用不符合標準燃油船舶24艘;推動長江航運新能源產業發展,加快純電動集裝箱船示范推廣,“中遠海運綠水01”“華航新能1”等換電式集裝箱船投產應用;持續推廣岸電使用,新增4000余艘船舶受電設施改造計劃,長江干線2000噸級以上泊位岸電設施覆蓋率達100%,長江經濟帶岸電使用量1.0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4%;大力提升綠色服務水平,建成安徽樅陽水上綠色綜合服務區,新建重慶江北區葫蘆灘水上服務區,全線推廣應用153座新材料航標,持續推進疏浚土上岸利用。
安全發展方面,長航局著力防范三峽地災風險,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不斷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全力做好防汛防臺風工作,長江航運安全形勢保持穩定。
值得一提的是,長航局將加速智慧長江建設,加快發展航運新質生產力,深入推進長江航運高質量發展,打造“多彩長江”新圖景。
轉自:江蘇省人民政府網站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