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世界局勢,如何提高現代物流安全應急能力和國際供應鏈保障水平,從而增強經濟社會發展韌性?9月25日,在全球可持續交通高峰論壇(2024)主題會議“互聯互通——加強政府治理與安全應急合作,構建有韌性的全球物流供應鏈”上,來自全球交通運輸主管部門代表和知名國際組織嘉賓圍繞上述議題分享真知灼見,盤點成功案例,共話推動構建更加富有韌性、更加安全的全球物流供應鏈體系,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變局當前 提升韌性至關重要
近年來,全球經濟面臨很多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物流供應鏈韌性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驗。
“疫情期間,各國的防疫檢疫措施嚴重影響甚至阻斷全球物流鏈運營,但在最危急的時候,足夠的物資供應是最為重要的。”香港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對此感受頗深。
他介紹,香港一直以來高度依賴進口,在疫情期間,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香港的物流業始終未曾停運片刻。一方面努力維持本地物資供應不斷,另一方面充分扮演著國際物流樞紐的重要角色,利用香港高韌性的物流供應鏈,把疫苗和醫療用品等應急物資鏈接全球。
林世雄指出,世界正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增強物流供應鏈的韌性比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任務也愈發艱巨。
這一觀點也是與會嘉賓的共識。一方面,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中,打造安全穩定、暢通高效、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對助力世界經濟增長、增進各國人民福祉至關重要;另一方面,受地區武裝沖突、貿易保護主義等因素沖擊,全球物流供應鏈安全穩定面臨嚴峻考驗。
如何在風云變幻的不確定中拴牢穩定之錨?中國國家郵政局局長趙沖久指出,各國應始終不渝地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堅持全球合作、互聯互通,承擔起保障供應鏈穩定暢通的重要使命。通過加強政府治理引導和政府間應急合作,強化政策協調與資源投入,保障全球交通運輸發展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這不僅是各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迫切要求,更是推動區域經濟合作、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強大動力的關鍵所在。
廣建網絡 打牢硬聯通基礎
“全球物流鏈的可靠性和韌性很大程度上要看能不能有設計良好、高質量的、符合需求的基礎設施。”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董事會主席金立群指出,物流已是全球化經濟的心臟,每個人每一天都依靠著世界各地航運和卡車穩定輸送各種各樣的貨物。對于很多人來說,這種穩定的物流容易被視為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新冠疫情暴露出了問題。“加強基礎設施的連通性,才能為面對明天的沖擊做好韌性準備。”
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秀峰在討論中提出相似觀點:完善全球化布局是建設韌性供應鏈的必要前提。他指出,中國物流企業服務中國產品和品牌走向全球,就應該有更多的網絡布點,讓物流企業可供選擇,隨時應對極端情況和危險的發生。“招商局也在積極完善全球的物流布點,秉承著深耕香港、精耕東南亞、細耕中東和拉美的戰略,同時在東歐、北非、中東以及東南亞布點樞紐以及海外倉,來增加供應鏈的韌性。”
航空物流是全球供應鏈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及時性、安全性、可靠性的特點,以及全球網絡覆蓋的獨特優勢。中國航空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中國國際貨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閻非建議,航空公司應利用自營、合資或合作等相關方式,在基礎設施方面加大布局和構建,特別是機場相關的一些網點,比如航空物流集散分撥中心、海外倉儲等設施建設,拓展全流程的物流保障能力。
技術賦能 推動安全與效率并進
在京東集團高級副總裁、京東物流CEO胡偉看來,韌性是物流企業的立足之本。以電商客戶為例,過往在“618”“雙11”、年貨節等促銷節點,電商會突然爆量,貨物能否及時送到客戶手中,考驗著物流供應鏈的韌性。
結合企業經營實際,他指出,無限投入可以帶來相對的韌性,但從經濟活動價值來講是不現實的,建議通過自動化設備的創新增加彈性。
“物流是一個高度的勞動密集型行業。人的彈性和機器的彈性相比,在技術進步到一定階段之后,機器的彈性更大。”胡偉介紹,京東物流在密集存儲方面建設的全自動化倉庫,以及在AGV方面的投入等,都圍繞著通過技術驅動整合和提升效率。未來,京東物流也會持續以倉網為內核,做好技術驅動,持續提升韌性。
提升安全韌性,天津港堅持“強管理”和“強科技”聯動賦能。一方面突出管理固本,夯實風險防控基礎,建立健全設施雙通道布局、運營雙控體系、應急“雙跨”機制;另一方面,突出科技賦能,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實施港口、機場重要運輸通道的全程監控,實現“長、大”橋梁的健康監測全覆蓋,確保重大隱患動態清零。“天津港全面推廣應用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年均投入研發經費超過3億元,建成了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首個全物聯網集裝箱碼頭和國內首個港口自動駕駛示范區,推動作業效率和安全保障的連續躍升。”天津市副市長謝元介紹。
“數字化對于中國郵政的速遞物流賦能作用正在顯現,現在基本實現郵件在客戶下單的那一剎那,網絡組織、要素安排基本實現了智能調度、智能安排。”在中國郵政速遞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小群看來,郵政快遞業的件量和品類更加復雜,因此對數字化賦能的需要更加迫切。他建議,通過數字標準化使互聯互通更加便捷、對要素的配置更加精準,從而降低全社會的物流成本。
深化合作 共迎挑戰共促發展
當下,既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與會嘉賓一致指出,交流與合作是應對挑戰、促進發展的必選路徑。
“現在的環境危機相互關聯,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等挑戰超過了任何一個部門所能夠應對的范圍,因此需要協調一致,聯合應對。”萬國郵政聯盟(UPU)副總局長馬里安·奧斯瓦爾德(Marjan Osvald)介紹,UPU聯盟已成立150年,是跨政府間國際組織歷時第二長的一家組織,使命核心是推動全球互聯互通。“縱觀整個歷史,UPU聯盟要推動互聯互通使命達成,一直以來非常重視伙伴關系的建設和全球合作,而且現在更加重視。我們迫切需要強化對治理框架和創新投資的指導,這樣才能夠加強國際合作,確保所有人都能夠持續享受互聯互通的服務。”
近年來,中國鐵路立足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和高水平對外開放,全力打造國際物流品牌,堅持共建共享共商的原則,和沿線各國共同打造的中歐班列,連接了國內100多個城市以及25個國家、200多個城市,保證了國際供應鏈的暢通和穩定,特別是在疫情期間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通則共進,唯有共同開放、共擔責任,才能推動世界共同發展。”中國交通運輸部原副部長,現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全球可持續交通創新聯盟副理事長戴東昌介紹,中國是全球發展的倡導者,更是發展合作的行動派。上屆論壇舉辦期間,由中國國際可持續交通創新和知識中心牽頭發起設立的全球可持續交通創新聯盟,于今年4月順利履行完所有設立程序,創始會員共40余家,分布在全球12個國家。
“作為國際性、行業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創新聯盟旨在打造創新融合、知識分享、政策對話、凝聚共識和傳播理念的國際合作新平臺,服務全球交通可持續發展。我們將充分發揮創新聯盟平臺作用,攜手全體會員,共同致力于全球交通可持續發展,促進全球互聯互通,維護物流供應鏈穩定暢通。”戴東昌說。(記者 程璐)
轉自:中國水運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