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交通運輸部了解到,近日,由中遠海運重工為大連海事大學建造的全球首艘智能研究與實訓兩用船成功完成狹窄水道自主航行和岸基遠程駕控測試,實現該船智能航行的全新技術突破。
作為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智能研究與實訓兩用船,該船長約70米,排水量1480噸。配置有智能航行、智能實訓等6大智能系統,實現了智能化的全覆蓋,智能化水平達到國際領先行列。
大連中遠海運重工研發室主任孫鋒介紹,簡單說,只要在駕控臺輸入目的港,船舶就能自主地完成航行任務。部署在船舶的感知傳感器,使船舶能夠根據航行環境條件自主判斷、決策和控制。
智能船舶的智能化水平檢驗,依靠全方位的實驗測試,自主穿越狹窄水道便是其中重要的指標之一。
大連海事大學航海學院教授呂紅光介紹,狹窄水道的航道寬度窄、水深變遷大、通航條件復雜,對于正常駕駛員來講,通過狹窄水道是非常大的考驗。這次,船經過全新智能系統升級,加上AI算法、擬人決策,可以實現全航程智能航行,最終安全順利通過狹窄水道。
目前,在正式交付使用的近一年時間里,該船已經先后完成自主靠離泊、開闊水域的自主航行、多船智能避碰和岸基遠程駕控等多項關鍵性測試。與國內外典型智能船舶相比,該船在智能系統拓展、船舶操控AI模型算法等方面實現了技術上的領先新突破。每次測試的成功,都顯著提升該船的自主智能航行能力。
上海船研所智能船舶技術研發室經理董勝利介紹,在實驗過程中,他們對這條船的智能系統不斷迭代升級,特別是成功完成狹窄水道自主航行實驗,是我國智能航行領域里程碑的突破。形象地來說,這艘船通過精準感知和自主思考,能獨立應對海況環境和水道的復雜情況。
從6月16日起,這艘智能船舶從遼寧大連起航,開啟致敬海上絲路的文化巡展。近2000里航程中,該船將途經鄭和船隊起錨地江蘇太倉、國際航運中心上海、海上絲綢之路樞紐福建泉州、2025年航海日活動舉辦地海南。同時,還將開展繁忙水域自主航行、多網通訊、超遠遙控等多項實驗。
智能船舶創新打磨 科研助力航運未來
隨著這艘智能船開始從北到南的文化之旅,國內首個功能完備的智能船岸基數智運控中心也正式啟用,為智能船舶構建出全新的應用場景。
在大連海事大學智能船岸基數智運控中心,科研人員正對停靠在十多公里外大連港碼頭的船舶進行遠程駕控測試。通過大屏幕同步覆蓋全船的1.5萬個攝像頭、激光雷達和傳感器等設備,在這里就可以獲取船舶全方位實時畫面。智能系統如同船的“大腦”,還可以提供船舶通信導航、航行環境和機艙設備等實時、動態的關鍵感知信息保障,實現遠程遙控船舶。
董勝利表示,今后成熟運行的岸基遠控中心將可實現船員陸岸指揮駕控,系統未來可以同時支持3—5艘船舶在岸操控。
6月16日,中遠海運集團與大連海事大學以巡展航程為載體設計的“馭海智啟”智能船舶實訓中心揭牌。該中心將在為期近一個月的航程中,組織在船的科研人員和來自大連海事大學航海、輪機等學院的學生,開展駕機電綜合實訓、智能航行、遠程控制等實踐研學項目。
大連海事大學校長單紅軍表示,當前,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高新技術為核心驅動的智能航運,正在深刻重塑著全球航運業態。全球首艘智能研究與實訓兩用船,不僅順應了全球航運數字、智慧、綠色、安全發展的大勢,而且承載著我們不斷突破新一代智能船舶技術和引領智能航運人才培養的重任。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