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的一家中型物流公司的調度中心,負責人李偉盯著運輸看板上的付款表單眉頭緊鎖——客戶回款至少還需45天,而一次性付清停車場里的20余輛貨車的運費后,賬上結余僅能再維持一周運營。
這種賬期拖垮現金流的“時間差”困境,正成為不少中小物流企業共同的生存痛點。
當江蘇某電子廠的加急訂單電話響起時,李偉只能苦澀婉拒:“車都趴窩了,實在接不了。”
轉機出現在一次行業交流會上,同行的一句“萬聯易達的運單貸能救急”點醒了他。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李偉在萬聯易達物流平臺上申請了額度測評。短短半個小時,系統就完成了運單數據核驗和銀行授信評估。第二天清晨,約85萬元的運單貸款到賬,并直接通過萬聯易達平臺分別打入了各個司機的賬戶。這筆“及時雨”無需資產抵押,僅憑實實在在的運輸訂單就撬動了資金活水。
“手機點一點,壓在手里的運單就變成了流動資金,就像給生銹的齒輪加入了潤滑油。”隨著20余輛貨車重新轟鳴起來,李偉也驚喜地發現,不僅運單貸盤活了資金,同時公司在接入了萬聯易達集團產業互聯網生態系統后,通過使用物流調度大模型,公司的物流業務運營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某長沙物流公司負責人同樣深有體會:“萬聯易達用AI算法形成的運輸循環線路功能,讓車輛空駛率下降18%,周轉效率提升了近30%。原來閑置的貨車,如今每月能多跑兩趟,司機收入也水漲船高。”
資金盤活是企業良性運營的關鍵動能,而運單貸的底層邏輯,正植根于萬聯易達集團構建的產業互聯網生態閉環。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萬聯易達集團打造了“人工智能+商品交易+整車物流+數智金融”互為支撐的四大平臺。“在產業互聯網生態系統中,4大平臺相互共濟。商品交易的真實場景以及整車物流運費結算和貨運軌跡等數據,使得數智金融平臺能夠基于真實業務場景提供合理的金融方案,有效降低了銀行授信和保險業務的風險。”
因此,在業內看來,萬聯易達運單貸具備了更加靈活的“無需資產抵押,憑運單既可貸”的核心優勢,進而也獲得了“授信速度快、授信范圍廣、高額度支持、銀行級風控”的相關金融支持。
“現在看到大單子心里也不慌了,在平臺上,運單就是硬通貨!”李偉辦公室的墻上,新掛上了三條新增的貨運線路規劃圖。
當前,隨著“人工智能+”的持續推進,產業互聯網浪潮正沖刷著傳統物流行業困局。萬聯易達的實踐表明,當運單成為可計量的信用載體,當物流數據轉化為金融價值,物流企業融資的毛細血管才真正暢通。而每一張運單的背后,不只是讓物流的每一次出發不再為資金等待,更是助力中國實體經濟奔涌向前的噴薄力量。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