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快遞行業“保丟不保損”需依法明辨補漏


    來源:證券時報   時間:2017-04-07





      快遞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郵寄貴重物品時往往會選擇保價,以期望在快遞丟件或破損時獲得相應的保價賠付。江蘇省吳中法院近期審理的一起郵寄服務合同糾紛,消費者在索賠時快遞公司竟以保價“保丟不保損”為由拒絕賠償,最終法院判決快遞公司仍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承接快遞業務時,快遞人員向吳先生承諾保損;快遞后,兩件骨雕制品出現損壞時,快遞公司認為保價條款“保丟不保損”,不愿意按照保價金額賠償吳先生的損失,前后兩種面孔,顯然犯了誠實經營的大忌。敲動快遞公司“保丟不保損”等行規,通過司法程序達到維權目的的同時,也能明辨是非,轉變行業自說自話的規矩,改變經營者重利益輕風險、重創收輕管理的業態,并提振廣大消費者的信心。


      據報道,2016年中國快遞業務量首次突破300億件,達到312.8億件,同比增長51.4%,快遞業務量規模繼續穩居世界首位,在全球占比超過四成,對世界快遞業務量增長的貢獻率達60%。與快遞業務量飆升,快遞業競爭日趨明顯,快遞業服務規范未老先衰是不匹配的。


      快遞丟失、損壞都是小概率事件,快遞公司提出的“保丟不保損”,卻明顯損害了消費者利益,大大降低了快遞業的誠信度。消費者承擔了快遞的保價費用,快遞公司以“保丟不保損”為由拒絕賠付,在個案上的表現是,消費者心有委屈,快遞公司落得輕松;但在快遞業發展的大環境下,是消費者降低了對快遞的保價欲望,制約了快遞業的發展和盈利空間。


      “保丟不保損”一說,減輕了其所要承擔的責任,卻加重了消費者的負擔,顯失公平,其最大的要害是沒有法律效力。


      因為快遞業的行規不可能超出法律之上,不能取代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的規定。消費者寄遞物品時,要仔細閱讀快遞條款,郵寄貴重物品要選擇保價,回避和降低投遞風險,并保留證據;在快遞公司拒絕賠付快遞損失時,消費者自認倒霉及激化事態的非理性做法都是徒勞的,其結果正中了快遞公司圈套。向消協投訴或者向法院起訴,獲得維權結果是正道。


      快遞業的健康發展,有賴于科學管理,監管得法,也有賴于廣大消費者理性面對,依法維權。事實上,面對任何一個“潛規則”盛行的行業,司法維權都是明辨是非的兜底途徑。在司法維權的基礎上,行業舊規才會松動瓦解,行業新服務、新規定和新氣象才會萌芽生長。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中通快遞將在河南打造航空快遞集散分撥中心

      記者近日從河南省機場集團獲悉,河南省機場集團與中通快遞股份有限公司日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打造航空快遞集散分撥中心。
      2017-03-21
    • 智能快遞柜上演“搶柜大戰”

      因成本高企加上未能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導致智能快遞柜目前還難以大規模鋪設。專家建議,應多途徑解決快遞“最后100米”難題,以緩解智能快遞柜不足造成的尷尬。
      2017-03-28
    • 對快遞行業“保丟不保損”需依法明辨補漏

      快遞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郵寄貴重物品時往往會選擇保價,以期望在快遞丟件或破損時獲得相應的保價賠付。江蘇省吳中法院近期審理的一起郵寄服務合同糾紛,消費者在索賠時快遞公司竟以保價“保...
      2017-04-12
    • 快遞實名制執行標準來了 力爭兩年全覆蓋

      3月30日,快遞實名制信息安全聯盟成立發布會在北京成功召開,并推出了全行業首個集降低物流快遞公司實現快遞實名制操作成本和保護消費者信息安全于一體的系統性解決方案——“后臺實名制+前臺隱私化”,集合全行業的力量,推動...
      2017-04-14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