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永州如何搶抓機遇加快發展?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龔武生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國家鼓勵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政策全面實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深入推進,沿海產業轉型升級、加速內移,給永州擴大開放引進帶來了難得機遇,我們將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堅持一手抓承接,一手抓對接,進一步拓展開放領域,提升開放水平,通過三到五年努力,把永州建設成為全省對外開放的排頭兵、產業承接的示范區、對接東盟的橋頭堡。
構筑對外開放大通道
龔武生強調,通道建設是抓承接、促對接的重要支撐,有通道才有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從我市的實際出發,龔武生認為,必須全面加強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形成內聯湖南和中原腹地、外接兩廣及東南亞的開放大通道。一是構筑立體交通網絡。以打造湘粵桂邊界區域交通樞紐為目標,抓好鐵路、公路、航空、水運建設,構筑四位一體的交通網絡。加快鐵路建設,確保湘桂鐵路復線2012年全面建成,并開通動車組,爭取懷永郴鐵路、洛湛鐵路二線和桂永郴贛鐵路開工建設,衡陽至北海高鐵過境永州北,全力爭取永州進入高鐵時代。完善高速公路網絡,全面建成永藍、廈蓉、道賀三條高速公路,爭取邵陽新寧至冷水灘、祁陽至道縣和永郴高速開工建設,實現所有縣城半小時內上高速。提升發展航空運輸,啟動永州機場搬遷工程,建成以貨運為主、客運為輔、面向東盟的國際航空港。實施湘江航道改擴建工程,在永州境內形成500噸級以上航運能力。二是建設物流中轉基地。重點抓好國際航空物流園、藍寧道新保稅物流中心和永州海關、商檢、公路口岸建設,推進水陸對接、鐵海聯運,打造湘粵桂邊界區域商貿物流中心、中國—東盟重要物流中轉基地。三是推進合作交流通道建設。加強與珠三角、北部灣及西南地區重要城市政府間密切合作,積極組團參加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博會、珠洽會、昆交會等重大活動,定期舉辦永州走進東盟推介活動,爭取在越南、老撾、馬來西亞等國設立辦事機構,推動形成長期穩定的交流合作機制。
打造產業發展新高地
如何抓承接、促對接?龔武生說,核心是聚產業、興經濟。我們將進一步加大承接對接力度,提升產業規模層次,打造產業發展新高地。一是積極發展加工貿易產業,引進發展毛紡、制鞋、服裝、五金、電子、玩具等加工貿易產業,將永州建成中部地區重要的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二是整合提升資源型產業。永州農林、礦產、水能、文化、旅游等資源十分豐富,通過引進大企業大集團,運用先進技術,促進資源整合和產業提升。加快已布局的年產900萬噸新型干法旋窯水泥、30萬噸電解錳、300萬噸鐵合金、60萬噸再生紙等重大項目實施,做大做強傳統產業。全面推進糧油百億產業工程建設,增創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加快以“一城兩江三山四湖”為重點的旅游景區建設,把永州建成粵港澳的“后花園”,積極融入東盟旅游經濟圈。三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抓住國家大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培育發展先進機械制造、電子信息和光伏、新能源新材料及再生資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加快長豐永州基地建設,發展零部件配套產業,形成年產15-20萬輛整車生產能力。全面建成總投資50億元的香港達福鑫電子信息產業園、總投資25億元的光伏發電、總投資20億元的超薄玻璃等重大項目,引進新上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力爭建成全國重要的電子信息和光伏產業基地。推進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源建設,爭取新上核電項目。四是著力打造園區平臺。堅持園區興工,推動產業集群、集聚發展。“十二五”期間,將鳳凰園經濟開發區建成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藍寧道新加工貿易走廊建成國家級出口加工區。
建設生態環保宜居城
龔武生說,加快永州科學發展,必須強力推進新型城鎮化。我市要瞄準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把永州作為100-200萬人口的大城市進行培育的目標,力爭通過5年努力,將永州建成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旅游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宜居城市。圍繞這一目標,要著力實施中心城區一體化工程、市域城際“紐帶”工程、綠色永州建設工程和城鄉清潔工程等四大工程。
爭創改革創新先行區
在新一輪開放發展中,龔武生認為,永州要勇于先行先試,敢闖敢冒,構筑投資洼地,激發開放活力,爭創改革創新先行區。要推進觀念創新。拓寬開放視野,把永州放到國內國際大平臺來審視和謀劃,定位開放發展的目標方向。樹立開放心態,敢于讓利于客商,敢于與老板打交道。要推進政策創新。在用好用活省委、省政府先行先試政策的同時,按照“門檻更低、政策更優”的原則,制定出臺承接對接優惠政策,特別重大投資項目給予個案優惠。要推進服務創新。深化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審批項目,優化審批流程,精簡審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實行全程代理制,對重大項目實行全程免費代理服務,對急重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實行打捆收費制,涉企收費一律實行“多家費、一家收、分頭撥”。建立投資商聯席會議制度,盡力為外來客商提供環境保障。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