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3年,民營資本終于獲得再次進軍國內民航業的機會,面對如此巨大的民航業市場,很多民營航空公司都在思索如何去“以小博大”,贏得屬于自己的那塊“大蛋糕”。
2月24日,民航局局長李家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公開 - 表示,目前有3家民企正準備申請成為民營航空,一旦條件符合,當局會積極給予扶持和幫助。雖然國有控股企業在航空運輸業中占有一定的規模,但中國政府包括民航局都在積極支持、鼓勵民營航空企業的發展。
“此次審批松綁,說明民航業當前的狀況同以往已經不同,產生了新的需求和市場,需要作出相應變化,且民航業十二五規劃投資巨大,放開新設立航空公司的審批有利于吸引地方政府投資,從而帶動民航業整體發展。審批窗口開放還有利于打造我國大航空產業,完善航空產業鏈。”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黎雪榮告訴記者。
然而,國內民營航空公司5年間的成長進程并不如發展初期所預測的一帆風順。
對此,奧凱航空公司創始人劉捷音就曾感慨道,國有大公司在航油、航材、機場費等方面都能拖欠,而民營航空公司就必須得按時繳費,否則對方就停止服務甚至被告上法庭。民營航空公司在近5年中慘遭淘汰的情況也并不少見。
“民營航空所擁有的行業資源遠遠落后于國有控股公司,兩者競爭能力并不在一個層面上。民航業是資本密集度很高的行業,需要大量持續的資金投入,而民營航空往往很難獲得穩定的資本支撐,且民航業對專業性要求很高,這也是民營資本進入民航業的一個先天短板。”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通用航空產業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遠洋對記者表示。
同時,黎雪榮也指出,民營航空公司在航線結構、飛行員儲備、運轉資金以及融資方面都遠不及國內幾大航空公司;民營航空公司整體規模小,行業影響力弱,話語權喪失;航空剛性成本高,民營航空公司發展低成本經營的優勢難以充分體現。
黎雪榮強調,民營航空發展不夠理想究其原因在于行業公平競爭環境尚未形成,航空企業的航線進入管制未有實質松動,且上游保障及延伸服務等領域,諸如航油、航材和航空信息等也都處于國有壟斷狀態,造成航空公司運輸成本居高不下。
對于此次利好信號傳出后民營航空的發展,高遠洋給出了自己的建議,民營航空應該抓住機會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化水平,從市場差異化入手,針對不同的人群,培養自己的客戶群體。在產業鏈延伸方面,民營航空可以嘗試與旅游、快遞等快速增長行業聯手,打造新的產業鏈條。而且近年來區域化民航市場的擴大也為民營航空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另一方面,從民營航空自身角度考慮,黎雪榮表示,民營航空想要“以小博大”,獲得更多的市場“蛋糕”,就必須做好企業內部的資源整合,明確市場定位、優化航線結構、調整機隊布局、改進業務流程、精簡組織機構、儲備和調配人力資源、培育企業文化和團隊精神、重視企業的品牌經營與維護等的具體工作。同時不能忽視與政府之間的溝通,盡可能爭取到一些政策支持。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