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運行業五年十大收獲


    時間:2011-02-14





      “十一五”是水運業發展速度最快、服務水平提升最顯著、發展成效最突出的五年,也是水運市場監管、宏觀調控、公共服務能力顯著提升的五年。日前,交通運輸部水運局總結了“十一五”促進水運行業發展和強化管理十大成績,并決定分別授予有關處室科學謀劃、兩岸直航、法制建設、結構調整、海運政策、內河發展、航道保暢、節能創新、水運建設、發展改 - 革、隊伍建設、航海文化突出貢獻獎。在2月9日舉行的水運局新春團拜會上,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徐祖遠為獲獎處室頒獎。

      “十一五”期間,部水運局在部黨組的正確領導下,在有關司局的大力支持下,科學謀劃,促進發展,強化管理,努力提升了“三個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為水運科學、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取得了突出成績。

      一、推動內河水運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五年中先后籌備召開了黃菊副總理出席、沿江七省二市黨政主要領導參加的長江黃金水道高層座談會,張德江副總理出席的全國內河水運發展座談會,創建了長江水運發展協調機制,積極爭取將內河水運建設、船舶運力調控資金政策等上升至國家層面予以推進。召開了全國水運工作會,確立了“大力發展內河航運,不斷開拓海洋運輸”的發展方向,提出了2020年水運總體實現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國務院于2011年1月正式印發了《關于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標志著內河水運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二、兩岸航運翻開歷史新篇章

      2008年11月4日,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簽署了《海峽兩岸海運協議》,同年12月15日,臺灣海峽兩岸之間雙向直航正式開通。截至目前,大陸有57個、臺灣有14個,共71個港口(港區)開通了直航運輸。交通運輸部先后出臺12項促進兩岸直航的政策措施,開通了兩岸客貨直航班輪航線,舉行了海上聯合搜救演習。兩年多來,已累計運送貨物1.2億多噸,運送旅客300多萬人次。

      三、水運法規體系基本建立

      水運立法強調服務型交通的立法理念,立法程序更加規范,立法機制不斷健全,有序推進立法工作并在重大問題上取得實質性突破,提升了水運法規的層次和水平,基本建立了水運法規體系。水運龍頭法律《航道法》立法工作得到了國務院領導和部領導的高度重視。《國內水路運輸條例》列入2010年國務院一類立法計劃,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望于2011年頒布實施。頒布港口、航道建設和水路運輸、港口管理等12部重要規章,創新了管理思路,建立和完善了一批重大制度。水運行政執法能力明顯增強。對100多家違規航運企業有效實施了行政處罰,注銷了一批不能有效保持經營資質的國內水路運輸企業經營資格。

      四、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

      著力推進國內航運業轉變發展方式和結構調整,修訂出臺國內水路運輸經營資質管理規定和老舊運輸船舶管理規定,推進個體經營者實行公司化經營,沿海運輸、內河危險品和旅客運輸全部實現公司化經營,內河普通貨運公司化進程穩步推進,促進了企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嚴格實施船舶強制報廢制度,實施客滾船和危險品船運力調控,加大船舶運力結構調整力度,在京杭運河和長江干線船型標準化、農村客渡船改造、老舊運輸船舶和單殼油輪報廢更新等領域取得重大進展,落實了更新改造補貼和獎勵資金。三峽船閘和京杭大運河通過能力大幅提高,京杭運河航運面貌大為改觀,降低了對環境的污染,加快推進水運現代化進程。

      五、創新政策拓展海洋運輸

      積極開拓海洋運輸,服務我國發展海洋經濟戰略和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先后出臺國際船舶特案免稅登記政策、國際班輪和無船承運運價備案制度、船舶交易管理規定、無船承運保證金責任保險及外國郵輪多點掛靠等一系列政策,延續了港口建設費、港口保安費政策,有力地規范了市場秩序,緩解了企業經營壓力。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于2008年年底出臺了促進水運業平穩較快發展的九項政策措施,有效提升了行業應對危機的能力。

      六、水運建設成就舉世矚目

      制定并實施《港口建設管理規定》、《航道建設管理規定》等規章,促進水運建設安全、有序發展。推動洋山深水港區等沿海661個深水泊位建成投產,新增通過能力30億噸。全國內河航道新增及改善4181公里,通航里程達12.4萬公里,其中三級及以上航道9085公里,初步形成了國家高等級航道網絡,長江黃金水道等內河水運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長江口12.5米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等重要航道工程成功實施。制定出臺了沿海港口碼頭加固改造和“兩型”港口建設政策,促進了港口轉型升級。

      七、保通保暢保運能力大幅提升

      組織實施航道養護管理綱要和規定,促進了航道養護維護的科學管理。落實航道應急搶通和界河航道維護資金,航道保暢能力大幅增強;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和建設成果,大幅提高干線航道通過能力,長江干線航道水深全線提高,12.5米深水航道上延至太倉,萬噸級海輪直達城陵磯。組織做好三峽船閘完建期、175米蓄水期等特殊時期的通航保障工作,推進實施擴大三峽樞紐通過能力的措施,爭取壩下航道治理等十多個航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納入三峽專項基金后續規劃,確保了三峽通航的暢通、安全、平穩、有序。

      強化重點物資和旅客運輸組織協調,積極應對雨雪冰凍等災害天氣對水運的影響,創建了三大聯動機制,實施了“六優先”的運輸保障措施,通過全行業的努力,實現了電煤“來多少”,就“卸多少、運多少”的莊嚴承諾,為國民經濟平穩運行和群眾正常生產生活提供了有力的運輸保障。

      八、技術創新助力水運騰飛

      圍繞“構建三個體系、實現兩個重點、開發四大關鍵技術”實現水運重大技術創新。建立并實施水運建設技術標準規范新體系,保障水運工程建設安全、質量、節能、環保。召開全國水運工程技術創新會,加強關鍵技術聯合攻關,有效地解決了巨型復雜河口航道整治工程世界性難題等一批重大技術問題。組織推進我國水運工程建設技術標準、規范的外文翻譯工作,為水運工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創造有利條件。發布《關于港口節能減排工作的指導意見》,大力推廣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示范推進港口“油改電”技術改造、靠港船舶使用岸電技術改造;召開港航“共建綠色水運”技術交流現場會,在上海、連云港等港口分別組織中海、河北遠洋等港航單位發起“共建綠色水運”的宣言,在國際上樹立了“共建綠色水運”的良好形象。

      九、港口改革發展激發港口活力

      我國港口以實施《港口法》為主線,建立和完善“一港一政”、“政企分開”的港口管理體制,激發了各地建港和發展的積極性,大大解放了生產力。全面完成引航管理體制改革,全國42家引航機構成為獨立事業法人。理貨市場引入競爭機制,以“中外理”和“中聯理”為主體的理貨市場體系基本建立,促進了公平競爭。相繼成立中國引航協會和中國理貨協會,行業發展得到進一步規范。修訂出臺《港口經營管理規定》,建立了競爭有序、監管有力的港口市場體系。沿海港口吞吐量五年增長80%, 22個港口進入億噸大港行列,集裝箱吞吐量于2007年突破1億標箱,并連續九年保持世界第一。

      十、全力打造航海文化軟實力

      航海日活動是由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參與的涉海文化活動。5年來,開展了論壇、博覽會、采聚水、鄭和航海貢獻系列獎評選、海洋宣傳日、軍艦開放日、夏令營等一系列主題活動,航海日活動形式更加多樣,內容更加豐富,范圍更加廣泛,已成為打造航海文化,提升國民航海意識、海洋意識和海權意識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平臺,并朝著普及化方向發展。2010年,航海日以“海洋、海峽、海員”為主題,突出了海峽元素,首次實現了兩岸互動共慶航海日,進一步密切了兩岸同胞的感情。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