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中國民航昨日輝煌難重現


    時間:2011-01-11





    2010年是中國民航整體盈利水平最高的一年,2010年中國民航以斐然成績完美收官:業績突破450億元,預計約占世界民航業利潤總額的60%;首都機場年旅客吞吐量超過7300萬人次,排名世界第二;國際航協公布的2010年全球五大市值航空公司中,有兩家來自中國內地,分別是以200億美元排名首位的國航和以110億美元排名第四的南航。成績已屬于過去,伴隨新年的鐘聲,我們迎來了充滿期待和希望的2011年。

    國際金融危機陰霾未散,世界經濟結構正處于深度調整的關鍵期。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有可能放緩。霸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重新抬頭,影響了我國的穩定和擴大出口。輸入性通貨膨脹,加劇了穩定國內物價的難度。而物價問題,涉及民生,影響穩定,關系全局,須臾不可放松。

    2011年,中國將迎來入世十周年。目前我國出口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累計吸收外資1.06萬億美元。但是,也存在著不少問題。一些國家在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保護、投資環境等問題上,頻繁施壓,制造貿易摩擦。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仍然較多,潛存著一些難以預見的風險,這使得今年中國宏觀經濟調控面臨著極其復雜的國內外環境。

    空域管制使民航在捆綁中發展舉步維艱,而航班延誤也使航企與旅客間矛盾激化,一向以快著稱的民航正逐漸失去核心競爭力。加之世博、亞運等大型活動的結束,讓民航市場發展失去了助推器。在不借助外力的情況下,僅靠自身如何持續發展是明年民航業一大待解難題。眾所周知,目前,國內“四縱四橫”高鐵網絡布局覆蓋的區域主要位于中東部地區,這個地區也正是民航黃金航線最多、運量最大的區域。在相同線路與高鐵對抗時,部分航空公司因旅客分流而不得已選擇退出航線。

    長期以來,我國民航空域只占全部空域的20%左右,且近年來幾乎沒有增長,其余80%左右的空域由軍方控制。盡管民航采取了各種技術和管理手段提高空域使用效率,但由于航班量的快速增長已經接近現有條件下的民用空域極限,加之軍事活動、重要任務保障等對民航空域的臨時限制,流量控制已成常態,并已超過天氣因素,成為航班延誤的首要成因。盡管國務院、中央軍委出臺了《關于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空域資源短缺仍將是限制民航快速發展的主要瓶頸,而且這一瓶頸短期內難以打破,運輸量逐年上升但空域資源難以擴充的單邊增長局面,將是民航提高航班正常率的最大挑戰。

    對航空公司而言,規模效應可以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實現更低的成本運營。國際上近幾年來航空公司的兼并重組,使得“巨無霸”航空公司不斷誕生,歐洲基本上形成了以法荷航、漢莎航和英航為主的市場格局,美國基本上形成了美聯航、達美航、美洲航、美西南的市場格局。經過2009年的重組,我國航空市場基本形成三國鼎立局面,國航系包括了國航、深航、山東航;東航系為東航和上航;南航系則包括了南航、廈航和川航。相比歐美的超級承運人,中國航空公司在機隊數量、航線網絡、運營管理、收益水平等方面還有不少的差距。

    雖然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自2011年1月1日起,免征支線飛機執飛國內支線航班機場管理建設費。在規定的8種機型里,除了新舟60稍好一點,其它7種機型的運營成本都很高,航空公司未必買賬。對于坐得起飛機的乘客而言,10元/人的建設費對他們來說根本不算錢,機場設施與航線便利才是他們最關心的,而這些都是支線機場的軟肋。綜合以上幾點,這一利好政策實施起來作用有限。

    “9·11”事件之后,民航空防安全問題倍受世界關注。當前,國際政治環境動蕩,國內社會治安嚴峻,對空防安全造成的壓力較大。在這樣的背景下,民航防范和打擊的恐怖犯罪和其他非法干擾的難度毫無疑問的增大了很多,民航的空防安全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航空安全一直是重中之重,而各國政府的限制性措施、歐盟碳排放貿易計劃的實施以及看起來永無止境的各類航空稅費問題都將影響航空公司以及旅客的根本利益。日前召開的全國民航航空安全工作會上,實施總量調控,提高安全裕度,成為民航局加強行業安全工作的首個抓手。這意味著民航將進一步落實適度從嚴的發展政策,行政之手很可能在對行業發展速度和節奏的調控上更加顯性。

    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中國發展仍處于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諸多可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2011年,受消費升級帶來的需求增加,市場占有率提升帶來的定價權提高,以及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匯兌收益等影響因素,航空公司尤其是三大國有航空公司的盈利仍將保持較高水平,主要的挑戰依然是可能高位運行的油價,空域擁堵和航班時刻緊張等問題。從總體供需來看,2011年民航業可能會延續供不應求的狀況,運力和航班量的增長受制于有限的空域容量,仍然會落后于客貨運量的增幅,航空公司的盈利增長點,將主要出現在票價放開的頭等艙、公務艙、超級經濟艙以及貨運領域。

    民航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發達程度體現了國家的綜合實力和現代化水平。現在,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民航大國,具備了實現由“大”向“強”跨越的內在條件。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應該從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民航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統籌規劃、全面推進建設民航強國戰略。一個行業再強大,如果普通老百姓、員工、從業人員不能夠從中分享尊嚴和價值,那么這個產業發展的理由何在!在“十二五”規劃中,中國民航應當以充分保障公民出行權利為目標、高度關注民航經濟平穩運行,而不再單獨追求量的增長。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