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天到晚在外面跑現場,檢查及執法,有時候處內一些晨會指示、公告,以及一些業務新規定等都不能及時閱知;海事執法緊急事件較多,有時也不能第一時間知道。有了它,就好像多了一雙‘眼睛’,讓我在專注于在外執勤時,還能時刻看到內部最新信息 。”11月4日,當記者采訪上海洋山港海事處執法人員黃永昌時,手持便攜式“智能手機”的他欣喜地說。
這是“E”海事(電子海事)的“妙用”之一。地處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區域,上海洋山港海事處按照優化現代港口集疏運體系和發展航運服務體系的要求,推出了“E”海事服務:“E-VISA”(多樣化電子簽證)、“E-PMSS”(便攜式海事執法系統)、“E-PSC”(電子化港口國監督檢查)、“E-CONTROL SYSTEM”(電子化監控系統)、“E-LEARNING SYSTEM”(電子化培訓體系)等。海事管理電子化,打破了時間、空間以及條塊制約,形成高效、優質、廉潔“一體化”管理和服務。
“多樣化”電子簽證省時省力
傳統船舶簽證,如何打破費時費力的現狀?
在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軟實力亟待提高以及航運公司切身利益需求的實際情況下,洋山港海事處告別傳統簽證方式,適時推出“船舶多樣化電子簽證系統”,其針對不同類船舶的不同簽證需求,量體裁衣,提供自助、網絡、手機、電話以及傳真等5種簽證方式。
“凡在洋山港海事處轄區航行、停泊、作業的船舶都可進行多樣化遠程電子簽證。”上海洋山港海事處處長吳紅兵介紹說,船方只需使用事先在海事部門登記備案后獲得的相應用戶名、密碼或用戶卡登陸該系統,5分鐘即可完成一個簽證流程。“與傳統簽證方式耗費將近2個小時相比,電子簽證時間得到極大地縮短。同時,強大的簽證信息查詢、簽證結果互認的電子簽證服務,使船舶隨時隨地都可以查詢到自己的簽證信息。”
船舶多樣化電子簽證系統的推出,受到了廣大船舶的歡迎。據了解,僅該系統推出近3個月,就有44艘船舶申請使用,共實施簽證近1400艘次。船方切身感受到了洋山港海事處“足不出戶”即可辦理船舶簽證的高效與便捷,為船方節省簽證費用14余萬元,節省時間成本將近3000小時,大大提高了船舶營運效率。
吳紅兵表示,“‘多樣化’電子簽證,對海事部門來說也受益匪淺,不但可以大幅度減少簽證站點數量,節省大量人力物力等行政成本投入,而且可以使執法人員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現場安全管理中去,提高安全監督管理工作效率。”
“移動”執法演繹精彩
傳統海事現場管理模式,如何實現信息全覆蓋?
據了解,以往海事管理模式在指揮中心、執法現場、領導決策過程中都還停留在“語音”階段,尤其在現場執法過程中存在查詢信息無法及時獲取,現場情況無法記錄等問題。而便攜式電子海事執法系統,基于手機的3G通信技術,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使海事執法人員能夠進行全方位的任務管理操作,實現信息全覆蓋。
只要隨身攜帶一部海事“智能手機”, 一切盡在“掌”控之中。海事現場執法人員得以脫離傳統執法在紙面報告填寫、電腦電源限制、裝備攜帶不便、信息傳遞不及時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了隨時隨地執法、隨時隨地反饋、隨時隨地報告的便攜執法功能。
這部移動終端,還是一個“移動業務平臺”,利用便攜終端系統,現場執法人員可以實現與中創2.0船舶管理系統互聯,實現包括靜態和動態的多方位查詢,能及時了解轄區碼頭、船舶、危防備案單位等靜態情況;以及船舶簽證和查驗信息、危防審批結果、船舶24小時動態、水工作業情況、最新的航行通告等動態信息。
執法在一線,海事“零距離”。便攜式電子海事執法系統有著強大的現場取證功能,檢查員現場查到缺陷后,對些缺陷的認定和處理尺度拿捏不準時,可通過電子郵件系統和3G網絡,將照片等通過網絡傳輸到監管科(岸基技術支持團隊),監管科經過查閱、研究后立即通過網絡將指導意見發給現場。如果監管科不能確認,還可尋求外部專家支持,使得檢查更加有效、準確。
“以前在現場檢查一艘船舶,只能先打電話到政務中心進行任務流轉,要耗費半個多小時。如今,執法人員可借助海事‘智能手機’,直接現場操作并上傳到系統中去,還可以避免口頭傳遞信息的疏漏,整個過程不超過10分鐘。”手持“智能手機”,該處船檢站執法人員劉良喜興奮地說。
電子化港口國監督檢查樹立良好國際形象
傳統港口國監督檢查,如何實現準確無誤?
洋山港海事處的E-PSC 實現了PSC報告全程電子化。檢查過程中,檢查員用海事“智能手機”將缺陷處拍攝下來,經過船長確認后,寫入PSC報告。如果船長要求出示公約依據,檢查員立即在電子公約庫調取相應的條款給船長看;檢查完畢后,現場用無線傳輸,打印PSC報告 ,實現“一條龍”服務。
此外,每個PSC檢查官攜帶的小筆記本內暗藏“乾坤”,存儲了SOLAS,MARPOL,STCW,COLREG,TONNAGE,LL66等國際公約電子版,還有根據洋山港歷年港口國監督檢查情況歸納出的1800余條船舶缺陷描述。結合內置KRCON和RULEFINDER兩個公約查詢系統,檢查官可以快速搜索到相關公約條款預計船舶缺陷描述。針對一些新生效的國際公約,檢查官可以通過無線網絡連接至上海海事局公約數據庫,對最新生效的國際公約進行查詢。
記者看到,現場執法人員在查詢框內輸入“消防泵”一詞,通過無線網絡連接到上海海事局公約數據庫進行查詢,它就會自動搜索出涉及消防泵的所有法律公約。而當檢查員查到缺陷后,對其認定和處理尺度拿捏不準時,可通過電子郵件系統和3G網絡,取得“岸基團隊”的支持指導,從而實現PSC檢查的高質量,也增強了對船方的說服力,充分體現了“人機一體”的理念。
今年洋山港海事處累計滯留外輪8艘次,其中5艘次均為世界一流航運企業所管理的船舶,包含登記在英國和德國的白名單船舶3艘次,無一投訴。外輪艾麗馬士基船長稱贊道:“洋山港已處在國際化大港口的領先地位,這種E-PMSS形式的PSC檢查讓我們感受到了洋山海事的先進和現代化以及檢查的專業化,既準確又高效,我們心服口服!”
電子化監控推網格化管理上新臺階
新型網格化管理,如何實現更高效?
洋山海區網格化管理自2007年12月份開始實施,已建立起科學、合理的網格化管理方案,以安全評估為基礎,根據風險情況將整個轄區劃分為10個網格,分別用紅、橙、黃、藍表示相應的危險等級,然后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安全管理措施。
今年9月8日凌晨5時,一輛120救護車載著剛剛從“海巡1008”輪接下的2名落海獲救人員,呼嘯著駛離洋山深水港工作船碼頭。這次救助電子監控系統發揮了關鍵作用,海事部門正是通過這一系統才清楚地了解現場附近的船舶信息,從而順利地組織船舶有序參與搜救。
“網格化管理作為當前最有效的海事監管手段,對其效果影響最大的當屬信息獲取。因此,信息化成為提高海區管理的關鍵所在。”吳紅兵表示,“十一五”期間,洋山港海事處加大了信息化建設力度,目前,基本建成了符合洋山海域特點的E-CCS系統,其中包括:七站一中心VTS系統,基本實現了對監管水域的全覆蓋;建成了四站一中心的AIS系統,并與VTS系統有機集成,提高了監控效率;在部分水域建設了CCTV系統,實現了對重點水域的多手段監控;在巡邏艇上安裝了全球眼系統,可以實時了解巡邏艇所在水域的狀況;建成了與船舶實時聯絡的通訊系統VHF,等等。
這些系統的投入使用,為及時、全面地掌握網格信息提供了可能,大大提高了海事監管水平,為推動海事監管立體化、反應快速化、管理信息化發揮了巨大作用。“‘E’海事的推出,不僅實現了海事現場的電子化管理,更是洋山港海事向一流海事監管水平邁進,倡導新型服務理念的一種體現。”吳紅兵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