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集團副總裁謝志堅昨日在深圳舉行的會議上,發表“中國崛起與亞洲近洋市場的改變”專題演講,指出亞洲近洋航線航運市場在全球金融風暴的沖擊之下,始終保持強韌的抗跌性。隨著全球景氣復蘇與亞洲自由貿易的發展,未來有機會在貨量規模上與泛太平洋、亞歐兩條干線并駕齊驅,使得亞洲近洋航線成為貨柜航運市場囑目的新焦點。
該個由美國 -
商務日報主辦的“2010年泛太平洋海事會議亞洲年會”,一連兩日舉行,特別邀請謝志堅擔任開幕專題演講。他表示,中國大陸的崛起,大幅改變全球貿易市場的生態。2005年全球前500大企業之中就有450家在中國投資。生產基地外移對歐美消費市場的供應鏈造成結構性的改變,將區域制造的產品轉變成越洋貨載。致使遠洋貨量的成長速度突破以往與經濟成長之間的關連性。2002年美國GDP的成長率為1.8%,但從遠東進口貨量的成長率卻高達19.7%。遠東到歐洲與地中海的貨量在2003至2007年期間亦維持兩位數的高度成長。
區內近洋線增26組
謝志堅也分析中國與東盟之間的關系演變及對亞洲近洋市場的影響。過去東盟與中國處于競爭,但中國積極擴充內需市場后,為周邊國家帶來新的發展機會。今年中國與東盟6個原始成員國的自由貿易協議正式生效后,因關稅劇降,致今年1到8月貿易總值平均成長近五成。
到9月初,市場已經增加26組往來東盟與中國的近洋航線。為掌握自由貿易協議帶來的經濟效益,許多東盟國家正加速碼頭建設,為遠洋航線的未來成長預作準備。隨著遠洋航線船舶大型化,替換出來的中、小型船也轉而投入近洋市場。過去受到東盟國家碼頭基建的限制,亞洲近洋航線的船型多為3000箱以下的小型船。不含亞歐與中東航線的近洋航段,目前已經有6組近洋航線配置4000至5000箱超巴拿馬船。未來隨東盟碼頭的擴建,預期亞洲近洋航線的船型還會持續放大。
他表示,為了緊密連結和東盟的經貿合作,中國致力改善區域運輸網絡,包括規劃興建廣西南寧到新加坡“南新走廊”及連結中國云南、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與越南的“湄公河流域鐵路系統”,強化廣西與云南作為中國與東盟國家經貿交流的門戶。但東盟與中國沿海省份的往來仍然有賴海運,未來雙邊的貿易成長也會帶動海運貨量的增加。
ECFA商品開放空間大
謝志堅進一步表示,東盟4個新成員國越南、柬埔寨、緬甸、老撾于2015年與中國達到90%以上產品零關稅的目標后,預期會像中國一樣,開始發展其內需市場,讓亞洲近洋市場的規模持續擴大。臺灣在與中國大陸簽訂ECFA后,現階段ECFA的商品項目只占個別出口總值的16%(臺灣到大陸)與10.5%(大陸到臺灣),也顯示未來還有相當大的開放空間,為亞洲近洋及兩岸航運市場注入持續成長的動能。
此外臺灣與新加坡所簽訂之“洽簽自由貿易協議的意向書”,將展開自由貿易談判。未來臺灣與新加坡簽署經貿協議之后,就如同掌握進軍其它東盟國家的敲門磚,有利臺商在東盟市場的布局。繼日韓先后與東盟完成FTA的簽署,今年中國大陸分別與東盟、臺灣簽訂FTA與ECFA,而日本與韓國也在積極與中國進行FTA的協商。隨著上述各經貿協議的生效及亞洲自由貿易風潮的發展,預期未來這些個別的經貿協議有可能進一步整合,形成中日韓與東盟共同參與的東亞自由貿易區。
中國東盟潛力勝歐美
展望未來,謝志堅引用國際貨幣基金(IMF)數據強調,從09年10月以來,IMF已連續調高全球經濟成長預估,預期中國與東盟國家在今明兩年的成長動能都遠高于歐美地區。歐美地區今年的消費需求雖然有明顯的提升,但上半年歐美從亞洲進口量的成長只是將貨量逐漸拉升到2008年金融風暴之前的水平。反觀亞洲地區在中國擴大內需與自由貿易的帶動之下,有效降低全球景氣衰退的沖擊,亞洲近洋航運市場去年全年的貨量僅下滑2.6%,而今年上半年的貨量大幅成長16.9%,這二個時期的表現明顯優于亞洲出口到歐美的遠洋市場,顯示未來近洋市場表現將更值得期待。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