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安徽省交通水運將重點實施蕪湖馬鞍山組合港戰略,早日建成內陸省份首個億噸大港。同時,大力建設公用碼頭和大型專業化碼頭,改造現有碼頭,提升裝卸機械化水平;充分開發利用岸線資源,打造與產業和城市發展相適應的沿江港口群,帶動沿江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這是日前安徽省交通運輸廳廳長梅勁描繪的服務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大戰略”的構想。
皖江是承接產業轉移重要依托
“皖江不僅是沿江城市和產業發展的依托,也是形成區域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性資源。”梅勁說,皖江是沿江綜合運輸通道的主骨架。近年來,皖江水運基礎設施建設有了較大發展,498個主要生產性碼頭泊位的綜合通過能力達到2.4億噸,蕪南段航道維護尺度為6.5-7.5×200×1050米,蕪湖至安慶段主航道水深達6.0米,安慶至武漢段水深達4.5米,湖口至南京可通航5000-10000噸級海船,碼頭專業化、船舶大型化趨勢明顯,主航道實現了定線制,成為長江安全形勢最穩定的航段之一。
近年來,皖江水運的運能大、投資省、成本低、運距長、能耗低、污染小的優勢得到逐步發揮。2008年內河貨運量達2.65億噸,占全省的14.8%,占沿江各省的21%,分別比2007年提高了3個和12.4個百分點,是長江沿線各省市中增長最快的省份,相比公鐵運輸方式,內河水運也是增長最快的。
皖江是重要的能源、原材料運輸“大通道”。下游地區85%的煤炭、70%的石油、85%的鐵礦石和100%的黃沙等礦建材料依靠長江運輸。皖江煤炭、礦石、礦建材料、水泥、鋼材等大宗貨物運輸呈現規模化、專業化趨勢,如蕪湖的專業化煤炭運輸,池州和銅陵的非金屬礦產專業運輸等。兩淮地區是重要的煤炭產地,通過蕪湖裕溪口港、南京浦口港等“三口一枝”鐵水聯運供應長江中下游地區。皖江地區是重要的銅礦、鐵礦石、黃沙產地,是馬鋼等冶金企業的主要供應地,還是馬鞍山及下游地區水泥、建材用礦、冶金輔料的主要供應地。
皖江也是重要的國際航運“大通道”。上海港外貿集裝箱的約90%來自長江流域,長江沿線港口集裝箱吞吐量中,國際航線占4%,內支線占48.2%。2008年安徽內河集裝箱運量猛增到57萬標箱,皖江已經成為國際航運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史世武說,安徽水運對于安徽省的經濟貢獻在沿江各省市中名列前茅。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內水運業直接經濟貢獻是65.5億元,占長江黃金水道對沿岸直接經濟貢獻的7.74%,居第4位;而間接經濟貢獻更大,約為2256億元,占長江黃金水道對沿岸間接經濟貢獻的15.73%;水運業直接吸納的社會就業為26萬人,間接吸納就業179萬人,分別為長江黃金水道直接和間接吸納就業的11.42%和17.12%。投入產出比為1:31.7,即水運行業投入一元錢能為當地產生31.7元GDP。皖江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沿岸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撐作用。
示范區將成安徽經濟的“發動機”
蕪湖市副市長朱誠介紹說,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為國家級示范區,規劃范圍為安徽省長江流域,涉及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縣、金安區,共59個縣市、區,輻射安徽全省,對接長三角地區。合肥、蕪湖是安徽省目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兩大增長極,是承接產業轉移的核心區域;滁州和宣城市,著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區特別是長三角產業轉移的前沿地帶。
據了解,2008年,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人口3058萬人,地區生產總值5818億元,分別占安徽省的45%和66%。 皖江城市帶擁有馬鋼、蕪湖奇瑞汽車、合肥江淮汽車、馬鞍山星馬汽車、銅陵有色、安慶石化、蕪湖海螺水泥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這一區域集中了安徽省80%的汽車企業、83%的鋼鐵企業、71%的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企業和92%的家電生產企業,汽車、鋼鐵、有色金屬、家電等優勢產業在安徽的主導地位日益突出,現已形成冶金、汽車及零部件、建材、家電、化工等產業集群,是國家級汽車生產和出口基地、國內重要的銅基材料精深加工基地和優質鑄管生產基地、國內重要的內河船舶及家電等裝備制造業基地、世界級水泥生產基地和國內重要的非金屬礦及制品生產基地。
2009年,皖江城市帶實現生產總值超過6600億元,占全省比重由2000年的56.3%上升到65.7%,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皖江城市帶工業化率達到44.5%,比上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皖江城市帶內的工業已在安徽居主導地位。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將成為安徽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業內人士指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通過科學承接產業轉移,不僅能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而且有利于安徽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經濟轉型,加速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實現跨越式發展。同時,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與優化配置,充分發揮中部地區比較優勢,集聚發展要素,壯大產業規模,加快發展步伐。可以為東部地區騰出更大的發展空間,輻射和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促進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和區域經濟布局調整,形成東中西良性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安徽水運迎來發展新機遇
梅勁說,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是圍繞皖江而設立的,以皖江水運為紐帶,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示范區。國家即將出臺內河水運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好與示范區發展對交通的需求合上拍,安徽水運特別是皖江水運發展必將迎來新的春天。
國家推進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提上重要議事日程。2009年6月25日,長江水運發展協調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在安徽召開,交通運輸部與沿江七省二市人民政府共同簽署了《關于合力推進長江黃金水道建設的若干意見》。2009年12月12日,張德江副總理在武漢內河航運發展座談會上提出了加快發展暢通、高效、平安、綠色內河航運的要求,這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今年8月25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推進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提出用10年左右時間,建成暢通、高效、平安、綠色的現代化內河水運體系,會議尤其強調了要加快長江干線航道和重要港口建設。隨著國家把內河水運發展提上重要議事日程,皖江水運發展的進程必將不斷加快。
事實上,皖江水運在沿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占主導地位。在安徽省地圖上不難發現,皖江區域位于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前沿地帶,處于“萬商西進”的咽喉位置。一條江,串起6座城市,依托水運,以港口為樞紐,公水、鐵水、空水聯運緊密銜接,形成了以蕪湖裕溪口為主的煤炭、以安慶石化為主的油品、以海螺為主的水泥、以馬鋼和銅陵有色為主的金屬礦石、以蕪湖朱家橋為主的集裝箱等專業化運輸格局。目前,沿江港口設計通過能力已達2.59億噸。2009年實際完成貨物吞吐量1.79億噸,超過全省港口吞吐量的67.8%;完成外貿貨物吞吐量275萬噸,沿江港口群在安徽省對外貿易中的口岸作用日益突出。
專家分析說,安徽經濟社會發展是緣水而立、因水而興、借水而發展的。皖江城市帶的興起與長江航道資源、岸線資源、沿線自然資源緊密相連,皖江水運發展與地方經濟發展互動日益緊密。沿江地區聚集了石化、有色、水泥、鋼鐵、汽車等產業群。目前,沿江南岸各港口發展日趨成熟;北岸的鄭浦港已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批,和縣無為樅陽船舶工業園等項目已經啟動,一個跨江發展、區域聯動的發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隨著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設立,沿江地區對港口運輸的需求增長更加迅猛。
全力以赴扮演重要角色
安徽省港航管理局局長蔣同富說,皖江要發展,水運要先行。作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發展的重要依托,皖江水運必須扮演重要角色:示范區域內航道總里程達44410公里,占全省航道總里程的68.2%;四級及以上航道總里程為565公里,超過全省四級及以上航道總里程的52%。長江干線安徽段南北兩岸岸線總長755公里,其中宜港岸線長約385公里,占51%;深水岸線長298公里,其中適宜建設5000噸級以上大中型泊位岸線長達206公里。區域內共有國家級港口4個,重要港口4個。為做好皖江這篇“大文章”,促進多種運輸方式有機銜接,降低綜合運輸和物流成本,更好地服務示范區承接產業轉移,水運必須發揮重要作用。
據蔣同富介紹,安徽省將構筑航道網,打造沿江干支聯動新格局。根據《安徽省內河航運發展規劃》和示范區規劃,安徽省將加快建設“兩干長江、淮河三支合裕線、蕪申運河、沙潁河”水運主通道和“五條區域性重要航道兆河~西河、渦河、澮河、青弋江、新安江”組成的航道網絡,力爭在“十二五”期,完成境內國家高等級航道規劃建設任務。目前,交通運輸部已經明確提高長江安徽段的通航維護水深,蕪申運河航道整治工程正在加緊實施,石門湖航道即將建成為省內第一條收費航道。還將采取省市共建的模式,加大干支聯動建設力度,加快兆西河、水陽江、姑溪河、青通河、漳河等支流航道整治,提高航道技術等級,改善通航條件,構筑暢通無阻的水運航道網,為示范區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加快港口群建設,推進以港興城跨江發展。長江安徽段岸線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可謂長江干線的黃金區段。安徽省將加快皖江港口群建設,統籌利用岸線資源,調整優化港口結構,提升海事安全保障能力,推進江海直達運輸。
發展大物流,提升水運發展競爭力。依托長江航道和沿江港口,重點突出港口物流地位,促進臨港產業的發展,在全省率先形成現代化工業和物流業的重要集聚區域。積極引導港口現代物流發展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促進港口布局和建設合理化、科學化,把完善服務和信息功能放在優先地位。以建設臨港工業基地為重點,加快發展以工業園區為依托的臨港產業群,通過功能多元化、標準國際化、布局合理化、管理現代化和運行高效化的改造,使港口功能適應未來集裝箱多式聯運和物流網絡節點建設的要求。通過做大做強港航企業,加強資源整合力度,逐步完善港口產業體系,早日建成現代物流中心,全面提升皖江水運競爭力。
“十二五”期間,將是安徽水運發展千載難逢的“黃金期”。為此,安徽省將依托示范區發展規劃,改革創新,不斷推動安徽水運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同時,充分發揮聯席會議制度,完善協調機制,加強溝通合作,定期協調解決皖江水運發展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加強皖江水運規劃與綜合運輸體系、示范區、城市發展規劃的銜接,指導水運建設的實施;省市共同努力,積極爭取重點水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列入國家建設規劃;認真落實“省市共建”政策,推動示范區內水運重點工程項目建設;繼續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以收費航道試點和港口岸線有償使用為“排頭兵”,增強內河水運建設的融資能力;充分調動并發揮全社會參與和支持皖江水運發展的積極性,不斷優化建設環境,實現多方共贏。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