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山東省委書記姜異康、省長姜大明為新成立的山東海洋投資有限公司和山東海運股份有限公司揭牌。這兩家新成立的公司,顯示了山東走向海洋經濟強省的決心和實力。同時記者了解到,新成立的山東海運股份有限公司將積極運作,力爭2016年前后上市。
山東擁有海岸線3808公里,約占全國1/6。也是我國唯一的擁有3個億噸級海港的省份。2009年山東沿海港口吞吐量完成7.3億噸,居全國第二位。豐富的海洋資源和活躍的腹地經濟,賦予了山東發展現代海洋經濟的獨特優勢。與此同時,山東也是我國工業大省。尤其是鋼鐵、煤炭、鋁業、石油石化等重點產業,進出口貨物數量巨大,海洋運輸市場廣闊。
與此不相稱的是,山東海洋運輸能力僅占全國的6%,遠遠不能適應經濟快速發展的要求。海洋大省、海運小省、港強航弱的矛盾較為突出。
在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過程中,山東提出要科學開發和高效利用海洋資源,著力發展海洋經濟,培育海洋優勢產業。要擴大總量優化結構,推動服務業跨越式發展。由此,大力發展海洋運輸服務業成為山東推動藍色經濟區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隆重的揭牌儀式之后,山東海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包劍英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他說,在山東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山東省國資委積極組織籌建山東海洋投資有限公司和山東海運股份有限公司。今年4月26日,成立了籌備領導小組,聘請國際知名咨詢機構,用國際化視野、市場化導向和專業化水準謀劃設計,進行充分論證和市場需求調查研究,廣泛征求了業內專家意見,明確了公司的戰略定位、業務模式和運營機制,形成了公司組建方案。期間,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同志多次聽取情況匯報,對公司組建提出了明確要求,常務副省長王仁元親自指導公司籌建工作,交通運輸部領導也給予了大力支持。組建方案經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通過后,山東海洋投資有限公司和山東海運股份有限公司于9月份先后完成了工商注冊登記。
包劍英告訴記者,這兩家公司,是按照《公司法》的規定和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設立的。山東海洋投資有限公司由山東高速、山鋼集團、兗礦集團、新礦集團、省國投公司、日照港集團6家股東單位出資設立,首期注冊資本25億元。其中山東高速持股比例為40%。山東海運股份有限公司由山東海洋投資有限公司作為控股股東,聯合山東高速、省交運集團發起設立,首期注冊資本27億元。
同時揭牌的這兩家公司,山東海洋投資有限公司和山東海運股份有限公司,定位是一個平臺,一個支柱,肩負著振興山東海洋產業的歷史使命。山東海洋投資有限公司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的投融資平臺。公司將根據國家和山東省海洋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和產業政策,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充分發揮國有資本投資導向作用,投資、經營、管理海洋運輸物流、海洋裝備制造、海洋工程建筑、海洋能源礦產、現代海洋漁業、海洋生物工程、海洋生態環保、海洋文化旅游等產業,努力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中發揮引領和推動作用。山東海運股份有限公司是山東海洋投資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戰略定位是海運支柱企業,主要從事近海及遠洋運輸業。
包劍英表示,掛牌后,公司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總體部署和省國資委的要求,加快運作,盡快開好頭,起好步。一是謀劃全局。公司將樹立世界眼光,強化戰略思維,堅持高標準、高起點,深入調研,科學論證,緊密圍繞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大局,抓緊制定公司的“十二五”乃至未來十年的發展規劃,確保企業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二是科學架構。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和國際化、集約化、現代化、投融資于一體綜合性大企業集團的建設目標,引入現代管理理念,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設立科學、精簡、高效的公司內部架構,堅持依法運作,完善內部管控體系,加強風險防控,確保公司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三是人才強企。建立科學的人才機制,打造業內領先的人才高地,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四是開辟市場。緊緊抓住山東列為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的重大戰略機遇,充分發揮國有資本投資導向作用,提高資本運作能力,著力搶占藍色產業發展制高點。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大力構建海洋運輸產業為基礎,做大做強海洋產業。五是政企合作。按照“一區三帶”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沿海高效生態產業帶、高端產業帶、魯南臨港產業帶的發展格局,與半島城市群等各市政府加強戰略合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今后運作海洋產業,將分“兩步走”:第一步,當前一個時期,重點做大做強山東海運產業。加強管理,創新機制,積極作為,加快發展,盡快構建起海洋運輸產業板塊,力爭在2016年前后將海運公司實現上市。努力趕超河北、福建、浙江、江蘇等沿海省份的海運企業,打造港航將省。第二步,在做大做強海運板塊的基礎上,盡快培植壯大輻射帶動力強的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裝備制造、海洋能源礦產、海洋文化旅游、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生態環保、現代海洋漁業等產業板塊,搶占海洋產業發展制高點,形成“八大板塊”的海洋產業格局,打造藍色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把公司建設成為在國內外具有較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海洋集團,推動山東由海洋經濟大省向海洋經濟強省的跨越。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