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第三方物流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思路


    時間:2010-08-05





      物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至關重要,第三方物流作用更為突出。近年來我國物流業在保持較快發展的同時,很多制約因素還未有效解決,形勢較為嚴峻。2009年國務院發布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力促我國第三方物流快速健康發展。但第三方物流當前突出問題是什么?亟待細化哪些政策?就此,本報特約中國遠洋物流有限公司兩位專家撰文分析。

      物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和加速器,是影響經濟發展規模、效益和質量的重要因素。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是衡量一個國家物流效率的標志。比率越低,物流效率越高,國家經濟整體競爭力強。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例每降低一個百分點,將帶動3000億元的效益。物流業涉及從業人員約為兩千萬人,物流業增加值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將增加10萬個工作崗位。物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至關重要,在現階段,物流業在我國產業機構調整和升級過程中的作用尤其突出。

      以我國在瀾滄江中下游河段規劃建設的景洪電站建設項目為例,該項目設計裝機容量150萬千瓦,項目物流難點在于現場地處高原山區,主要大型設備通過國內公路通行困難,僅通過“鐵路+公路”模式無法滿足電站建設工期需要。同時從太原到云南景洪的道路改造費用昂貴大概要6億元人民幣,并且破壞生態環境,傳統物流方式不現實。第三方物流企業——中遠物流提出采用“境內-境外-境內”的“海運-陸運-水運”跨國多式聯運的物流解決方案,不僅滿足電站的建設工期,不破壞當地生態環境,還為業主實際節約物流費用2/3以上。

      2009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規劃期三年2009~2011年,提升了物流業在國民經濟全局發展中的地位。為促進我國第三方物流快速健康發展,本文通過整體回顧我國第三方物流發展現狀及面臨形勢,系統分析制約我國第三方物流發展的主要問題,最后為政府相關部門提出促進我國第三方物流快速健康發展的若干政策建議。

      ●發展現狀及面臨形勢

      一、近年來物流業整體增速放緩,2010年預計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物流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依然保持了較快增長。但許多影響行業未來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依然存在,國際金融危機也帶來新的困難。總體來看,我國物流服務體系不健全,物流服務成本高、效率低,還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突出的表現就是社會物流總費用多年來高位運行,下降緩慢,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當年GDP的比例分別為18.4%、18.1%、18.1%,雖然有所下降,但仍高出發達國家1倍左右。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數據統計,2010年上半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57.98萬億元,同比增長18.4%;全國社會物流總費用3.09萬億元,同比增長17.8%;全國物流業增加值為1.23萬億元,同比增長15.6%,占服務業增加值的16.7%。預計2010全年我國物流業將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二、我國物流業“業態復雜”,第三方物流分散競爭。目前,關于物流業,普遍認為:物流業是一個復合型產業,涉及面廣,協調難度大,物流業“業態復雜”。據2009年不完全統計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物流業的統計數據,目前市場中有大約10.6萬家相關物流企業,行業集中度低。因此,從表象上看,針對物流業的政府宏觀管理難度大,無從下手。而從我國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的理論研究和企業實踐來看,關于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的概念、理論、方法和應用技術已經取得大量比較成熟的研究成果。

      目前,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第三方物流業一般處于產品生命周期的成長期。而在我國,根據2009年不完全統計目前也還沒有專門針對第三方物流的統計數據,國內大約有1.8萬家已注冊第三方物流企業,其中90%是小型私營企業,市場競爭非常無序,市場占領速度以及整合速度受限,尚處于初期階段。

      三、物流企業向規模化經營和專業化服務擴展。物流企業兼并重組形式多樣,步伐加快。中外運長航集團合并重組,中國郵政集團完成了速遞和物流兩大專業總部的整合。中小型物流企業探索新型聯盟模式。通過物流資源要素整合,物流企業的集中度進一步提高。2009年,中國物流企業50強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4.7%。同時,物流企業更加專業化發展。中遠物流側重于供應鏈的高增值及與海運業和跨國運輸相關的物流服務。中儲物流以倉儲資源為基礎,形成現貨市場、動產監管、大宗貿易、加工配送、貨運代理等有機結合的綜合物流業務模式。馬士基航運、普洛斯地產及四大國際快遞巨頭紛紛采取更加穩健務實的經營策略。許多物流企業的創新型和增值型服務,如供應商管理庫存、供應鏈金融、保稅物流等顯示了較強的抗風險能力。

      四、中國物流企業國際化經營開始起步。隨著跨國物流巨頭的紛紛進入中國市場,中國物流企業已現實地感受到了競爭壓力。國際化經營是國內物流企業積極防御國際競爭的重要手段。利用本土優勢挖掘國內和海外客戶的跨國業務需求,為國內客戶向海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物流和供應鏈管理支持,為海外客戶進入中國市場提供完善的本土化物流和供應鏈解決方案,將成為中國物流企業的國際化發展方向。事實上,以中遠物流、中外運物流、中郵速遞物流、中海物流、中鐵物流等為代表的國有物流企業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擴大,有的企業正在融入國際物流的大市場。

      五、國際物流企業不斷加大在華投資和網絡擴張速度。近年來,國際物流企業不斷加大在華投資和網絡擴張速度,目前,中國已經成為眾多國際物流企業的重要海外市場,在華國際物流企業數量日益增多。各國際物流企業加緊并購具有網絡規模的物流企業,利用各種形式合資/并購,特別是與大型民營物流企業在華提供的服務項目日益豐富。目前,跨國物流企業在航空貨運領域已形成戰略優勢。國際快遞方面的戰略優勢初步形成。繼港口、園區、轉運中心后,國內機場成為外資新的投資熱點,外資長期看好國內機場投資。近年來,外資工業地產商帶來了物流地產的開發新模式,打破了原有市場格局,加快了中國物流業的改造、重組與升級,也對國內物流企業帶來了競爭壓力。

      六、中國第三方物流企業整體落后于國際領先第三方物流企業。盡管我國一些第三方物流企業經過多年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經營實力和管理經驗,具有做強做大的基本條件,但目前中國還沒有一家物流企業進入全球第三方物流企業20強,與世界領先第三方物流企業還存在較大差距,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一體化物流解決方案和供應鏈解決方案上還存在較大不足。很多國內物流企業甚至只能是跨國知名物流企業在中國的物流分包方,國際領先物流企業在獲取物流總包高額利潤的同時,使得中國物流企業成為國際領先物流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的物流操作方,為滿足苛刻服務要求而付出辛苦勞動的同時只能獲取低額利潤。

      七、外資物流企業大批進入對我國物流產業安全形成威脅。我國在加入WTO之后物流業全面對外放開,2008年商務部將現代物流列入外商投資鼓勵類產業,大批外資物流企業將中國列入最重要的全球物流市場之一。外資物流企業大批進入必將對我國物流產業安全形成威脅,2008年中物聯、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正式啟動物流產業損害預警機制,但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物流產業安全預警機制。例如,中國郵政EMS業務目前僅占中國速遞市場不到11%的市場份額,而外資物流企業在中國速遞業務發展迅速,并不斷引發價格競爭。


    來源: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