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季將至,亞洲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集裝箱用箱荒,歐洲的貨主與貨代們已是一片怨聲載道。由于船公司與集裝箱租賃公司過去一年基本未購新箱,歐洲對中國出口商品的需求又遠超預期,這恐將引發嚴重的洲際間集裝箱不平衡。
馬士基網絡與產品發展負責人雅各布森(Lars Reno Jakobsen)表示,此前沒人料到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往年中國春節過后通常會有一個淡季,船公司便利用這段時間將集裝箱空箱運回亞洲以備旺季之用,但今年淡季并沒有來,而且半年前誰也看不出現在會是這樣一個局面。”他說:“當時,我們認為增長或許可以達到個位數,誰知現在增長卻接近23%!今年到現在,我們的預測還沒有對過,老實說,沒人知道接下來的旺季會怎么樣。”
貨代們現在是有怒不敢言,因為他們的生意幾乎全憑船公司樂意給他們多少箱位,在現在這樣的敏感時期,他們當然不愿意因言獲罪,得罪他們的“衣食父母”。不過,有貨代私底下抱怨:“基本上,如果你想要100個箱子,你只能夠拿到80個,你還必須與其他貨代甚至那些大貨主搶才行。去年旺季來得較晚,當時的情況是,箱子上不了船,今年干脆連箱子都找不到。”
雖然集裝箱船有效運力有所減少(-1.4%),但這并不能完全解釋現時亞洲地區集裝箱的緊缺。(由于在船公司閑置運力的同時,集裝箱新箱的生產也幾乎停頓,因此,在前期整個市場低迷時期,集裝箱數量與運力之比并沒有發生多大改變。集裝箱船有效運力減少1.4%意味著集裝箱也大致減少了1.4%)
那么,顯然,還有其他因素一同造成了現在這個讓消費者頭疼的問題。“3、4個月前就有人說集裝箱供給會緊張,現在真的發生了。對此,最常聽到的一個解釋是船公司執行的減速航行。”一貨代稱:“減速航行讓海上運輸時間增加了20%,這意味著一個集裝箱在海上要多滯留20%的時間,相當于陸上的出口用箱減少了20%……大約6周前,我們發現集裝箱出現了緊缺,先是在華北,隨后很快蔓延到整個亞洲地區。”
不過,對于減速航行的這一“負面效應”,雅各布森認為僅就馬士基而言以上說辭有夸大之嫌。“根據我們的數字,與1年前相比,一個滿箱在海上的時間平均增加了1天。我們還發現,一個滿箱在陸上的時間平均也增加了1天。”他說。
但不管怎么說,現在的艙位利用率確實已達到了船公司1年前做夢也沒想到的程度。這種情況也造成了供應鏈上各方的摩擦。“所有船公司都想從消費者手中收回之前分出去的箱位,不管你是大型物流公司還是大貨主,大家的預定箱位至少都減少了10%。”上文中的貨代透露。
雅各布森則回應稱:“消費者之前對我們承諾要的箱位,我們會履行。此外,我們已向工廠下單定購新箱,部分新箱會在旺季前交貨。”不過,集裝箱緊缺還是對運價產生了影響。馬士基已宣布將在亞歐線上開征旺季附加費,對于此次附加費的調整幅度,已有媒體將其冠為“史上最貴”。從7月 15日起,馬士基將在亞洲至北歐的西向航線上增收每標箱750美元、每大箱1000美元、每高身特種箱1200美元的旺季附加費。
貨代們表示漲價的絕非馬士基一家。“其他很多船公司也有相同幅度的提價,只是以不同的名義。”“上一個星期是運費普漲,接下去一個星期又是運價恢復,其實都是一回事,林林總總加起來和馬士基的漲價幅度也差不多。有一家船公司先是每標箱加收了250美元,名義是運價普漲,隨后又打出運價恢復的旗號,每標箱加收了250美元,這就等于每大箱1000美元。”有貨代稱。
似乎是為了印證他的話,地中海航運已宣布將從8月1日起對亞歐東行貨物每標箱加收400美元,這次的名義是“緊急”運價恢復。6月1日,該船公司已執行過一次每標箱300美元的運價恢復。
除此以外,箱量不平衡附加費(container imbalance surcharge)也在爭議中推出。據傳,中遠將在華北到東南亞的航線上引入此附加費,幅度為40美元每標箱。
見到這種場面,船公司自然歡欣鼓舞,但消費者卻無論如何也樂不起來。“現在的運費已經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而航速卻是最慢的。”一為某英國著名零售企業服務的貨代大倒苦水。
他接著說:“有個客戶因為貨沒有按時到達在電話里對我咆哮,我甚至被拽進他們的會議室解釋他們的供應鏈到底出了什么狀況。”
此外,據他介紹,許多貨因此已流向其他運輸方式,盡管消費者已經想了很多辦法包括縮短工廠從訂貨到發貨的時間、加速生產周期等,但都效果不大。
“最近亞洲的空運量猛增,很多貨已轉走空運,快速時尚零售對時間的要求高,降低航速后海運沒法提供。此外,在迪拜的海空轉運量也增長迅猛,采用這種方式可節約1周時間。”
“有些進口商則考慮在離市場更近的地方辦貨,這也是個長期趨勢。如今,土耳其、北非和葡萄牙的服裝生產業就發展很快,這樣你不必為班輪準不準點而擔心,只需要用拖車、拖船就可以了。”他接著說。
當下洲際間運輸的運費暴漲已成為一系列成本問題之一,這讓那些擔心歐洲經濟的人又多了一個擔心的理由。
“歐元與英鎊對美元已貶值了10%左右。另外,中國各地政府最近3個月里將最低工資標準提高了20%-30%。原材料的價格也已經很高,印度今年棉花欠收,棉花價格上漲了30%-40%。現在運費又漲了。” 該貨代不無擔心的說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