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日,中國民用航空局(以下簡稱“民航局”)簽發文件,正式批復同意天津航空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天航”)將其經營范圍由原來的國內支線航空客、貨運輸業務擴大為國內航空客、貨運輸業務,以及天津至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周邊國家的航空客、貨運輸業務。相應的經營許可證也隨同簽發文件一并下發。
這也就意味著,這家以支線航空起家的天津本土航空公司將突破支線航空的單一經營模式,將向干、支線運營并舉,國內、國際航線共同發展的嶄新道路邁開堅實的腳步。而天航打造國際化航空公司的戰略序幕也就此拉開。
年內,天津本土航空公司的首條國際航線將正式啟航!1200萬天津市民將可以乘坐自己的飛機飛出國門!飛向世界!
讓我們把時光倒回到2007年3月30日。
就在那一天,當時定位中國最大支線航空公司的大新華快運航空正式成立。但當時,她的注冊資本只有區區1個億;所有的家當,只是29架32座的多尼爾328支線客機;可提供的總座位數僅相當于5架波音B737或空客A320所提供的座位數。通航航線僅有區區60余條,年平均旅客運輸量不過百萬出頭。
三年來,這條小神龍的成長令世人矚目!特別是在2009年6月8日天津航空成立之后!讓我們用一組數據來看看,從大新華快運到天津航空這三年來的變化。
2007年,大新華快運的年旅客運輸量不過104.9萬人次;而2009年,天津航空的年旅客運輸量達到240萬人次!
2007年,大新華快運僅有天津、西安、北京等6個運營基地,通航航線不過60余條;而如今,天津航空的基地總數已達8個,通航航線已達110余條!
2007年初成立時,大新華快運29架多尼爾328飛機所提供的總座位數左右928個;而到2010年6月,天津航空72架龐大機隊所提供的座位數達到4590個,相當于剛成立時的4.73倍!
2007年初成立時,大新華快運僅有600余名員工,而如今,這個數字已經增長到1600余人!
這絕無僅有的“天航速度”,令天津為之驕傲!
國際航線的數量和通航航點的數量直接代表了一個航空公司,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讓世界認識天津,讓天津飛向世界。作為天津的本土航空企業,天津航空理所當然地承載了這樣一份重大的歷史責任。
當2009年6月8日,天津航空盛大啟航的那一天起,擴大經營范圍、開通國際航線、讓天航伴隨天津一同飛向世界就成為天航一直以來不斷追求的目標。
根據中國民航的相關規定,一家航空公司若要開通國際及港澳臺地區定期航線,其至少需擁有三年以上的安全飛行記錄和年旅客運輸量達到150萬的運營規模。
2010年3月30日,天津航空(含原大新華快運)正式圓滿安全運營三周年!,與此同時,在2009年,天航的旅客運輸量達到240萬人次!
至此,天津航空已完全具備了申請國際航線運營資質的基礎!
2009年下半年,天航正式掛牌成立僅僅數月。天航領導親自掛帥,成立了申請擴大經營范圍的工作小組,正式啟動了擴大經營范圍(含國際及港、澳航線)的申請工作。
2009年12月26日,天津航空向民航華北管理局遞交了擴大經營范圍的初審申請;經過華北初審、終審上報、二次論證、網上公示等一系列環2010年6月1日,民航局領導簽發批文,正式同意了天航此次擴大經營范圍的申請。
從遞交申請到正式獲批,天航僅僅用了短短五個月時間!
天津飛向世界的最重要一環終于宣告成功!“天航速度”在這里又一次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有了經營權,接下來就輪到選擇通航航線及航點了。這一次,天航再次將通航航線的選擇權交給了廣大天津市民。
自掛牌成立伊始,天航就提出了“訂單航線”這一獨特的經營理念。廣大市民以及政府、企事業單位均可提出相應需求,爾后由天航進行分析論證并最終開通相應航線。此舉旨在最大限度地貼合市場以及廣大旅客的需求。一年來,這一模式成效顯著:開航至今,天航的客座率持續高達85%,遠遠高于國內平均70%的客座率。因此,天航對即將開通的國際航線同樣采取了“訂單航線”的模式進行操作,旨在最大限度方便廣大市民。
天航將根據廣大市民的意見甄選開通航線,對于市民需求愿望強烈的航線、航點,天航將予以優先考察、論證,隨后將根據具體調查論證結果分期、分批開通相應航線,全力滿足廣大天津市民飛出國門、飛向世界的強烈愿望。
天航是1200萬天津市民的航空公司,天航的航線自然要由天津老百姓來選!這種國際航線開通運作模式目前在國內絕無僅有!目前,只有天津的老百姓能享受到可以選擇“我要去哪兒”這一強大的權利!
此次擴大經營范圍申請的順利獲批,意味著天航將極大地拓展公司發展的市場空間。與此同時,天航的品牌形象也將借此東風再度提升,飛出國門,走向世界。天航人堅信,有天津市委市政府和1200萬天津人民作為堅強后盾,天津航空將乘風破浪,展翅翱翔,為打造天津市的城市空中名片,為環渤海經濟圈的不斷騰飛貢獻自己的力量,為天津啟動一臺飛向世界的引擎,為天津架起一座天津聯結世界的金橋!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