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英國航空與伊比利亞航空合并協議的簽署、美國聯合航空公司與大陸航空公司的宣布合并,歐美航空運輸業已明顯進入了“大象起舞”時代。這個時代有關兩個明顯的特征,即:一是航空運輸超級承運人的不斷涌現。如歐洲的漢莎航空集團(包括瑞士航空、布魯塞爾航空、BMI等,722架飛機)、法荷航空集團(635架飛機)、英航與伊比利亞航空集團(419架飛機);北美的新達美航空(996架飛機)、新聯合航空(1010架飛機,包括濕租)、美國航空公司(AMR,890架飛機)等。二是航空聯盟的不斷擴大,如最大的星空聯盟,已經擁有成員航空公司27家,運營飛機達4022架,每日航次超過21050個,通航國家達到181個。而且,全球的航空運輸環境,已經隨著這種大象“獨舞”(合并規模越來越大)與“群舞”(聯盟趨勢日益加速)趨勢的出現,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幾乎所有的航空公司都無法“獨善其身”。
面對歐美航空運輸業“大象起舞”趨勢的漫延,亞太地區的航空公司也不得不考慮實施變革。2010年4月30日,澳大利亞維珍藍控股集團和新西蘭航空公司就已經證實,他們幾個月來一直在進行有關跨塔斯曼海的航空市場商業合作,但還沒有達成協議。而作為亞太地區最大的航空運輸市場,中國市場一直是“大象們”爭奪的重點。因此,面對這種“大象起舞”的時代,打造中國超級承運人的呼聲也越來越強。于是,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行政意志”的企業大合并。
然而,回顧近兩年我國航空運輸業的發展,這種合并真的能夠達到預期效果嗎?也許,我們在認真地研究這些航空公司的財務報表后,就不難發現答案:他們的國際市場份額并沒有得到提高。那么,這樣的“大象”,真的能夠在國際航空運輸市場上“起舞”嗎?顯然不能。因此,如果我們真的需要實現民航強國之夢,我們就要立足于市場、采取經濟支持與政策扶持,而不是行政干預的手段,去引導航空公司實施合并重組的戰略。
從我國民航發展的現狀來看,近兩年的市場競爭格局的確是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如東航與上航的合并、國航對深航的控股等,三大航的區域市場優勢已逐漸受到明顯的沖擊,國內航空運輸市場競爭結構大有重新洗牌的態勢,國內市場競爭結構調整與優化的步伐逐漸加快。但是,在國際化戰略方面,雖然三大航都成功地加入了航空聯盟(星空聯盟與天合聯盟都不反對內部競爭),但在“大象”面前,三大航空公司(其中東航與南航的國際航線收入還不到整體收入的30%)明顯是個弱者,要想參與“群舞”,我們的條件還很不成熟,我們的航空公司在聯盟中的地位仍然處于弱勢。因此,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加大國際航線市場開發,提升國際航線競爭力。如果就這一點來看,三大航中,國航通過與國泰航空的相互持股計劃,已完成了“北京”、“香港”的雙樞紐戰略,具備明顯的優勢。
因此,如果真要從國家戰略的層面去打造一頭中國的大象,我們也許已經到了作出選擇的時候了。若真如此,就需要我們重新思考我們的國際航空運輸管理政策,在航權開放、航線經營權發放對象審查等方面,甚至是在機隊的引進方面,做出一定的引導,有意識的進行集中,而不是“百花齊放”。
文章來源:現代物流報 作者:鄒建軍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