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后金融危機時代”世界航運格局的演變與推進,國際航運中心模式創新方興未艾。
國際航運中心的初級形態在世界現代史上早期已經出現。經過工業化、后工業化及信息化等不同發展階段,國際航運中心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其核心模式和主導功能也由低級向高級不斷推進。
第一代的國際航運中心可稱為“航運中轉型”。這一模式是為適應國際貿易飛速增長的需求,在世界范圍內轉運、儲存、發貨是其主要使命。
第二代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模式是“加工增值型”。這一模式在國家戰略的推動下,能動地開發港口產業,努力實現在途與存儲貨物的加工增值,配之以集裝箱化運輸程度的提高及自由港稅收的優惠等。
第三代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模式是“資源配置型”。將集約開發“國際航運生產力”放在諸多功能的首位,是資源配置型國際航運中心最本質的標志。
第四代國際航運中心是“低碳智網型”,是面向21世紀面向未來的一種嶄新模式。
第四代國際航運中心的特征
作為迄今為止國際航運中心發展史上的最高形態,“低碳智網型” 國際航運中心(LISC)既是對航運中轉模式、加工增值模式和資源配置模式繼承與發展,又在其首要功能及相關環節上實現了質的飛躍。低碳智網型國際航運中心具有一系列與以往各代國際航運中心相比極為鮮明的特征:
1.低碳。“低碳智網型” 國際航運中心不僅意味著要在港區城市節能環保,綠色海空港口、清潔燃料船隊等領域站在世界前列,而且要成為所在區域涉航碳排放資源的交易中心。
2.全球海空港智能網絡。當前任何一個海空港,都只不過是全球海港空港及物流資金流網絡中的一個節點。“低碳智網型” 國際航運中心就是要“立足節點,塑造樞紐”。
3.第四代港口將成為“低碳智網型” 國際航運中心的主力港口。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在世紀之交提出的以“物理空間上分離但是通過公共經營者或管理部門鏈接”的“組合港”理念擬可成為第四代國際航運中心的題中之意。“虛擬組合港”和“海江陸多元直運”方興未艾。
4.國際航運中心的“全球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將邁上嶄新臺階。“洲際供應鏈”與“物流集成服務”將大宗礦產、石油能源和制成品最優化配置;“國際航運生產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5.“國際航運”與“全球航運服務”將在第四代國際航運中心內被聯手打造成“智力密集型新興產業”,實現“雙贏”。
“低碳智網型” 國際航運中心立足和依托所在城市及其核心地域載體,但同時代表所在國家與經濟體參與全球“制海權”與海空經濟競爭。誰建成并擁有能級可觀、影響巨大、功能創新的“低碳智網型” 國際航運中心,誰就能在21世紀全球海洋與航空經濟,乃至全球經濟政治格局中握有更強的主動權。
引領國際航運中心模式創新廣州具有后發優勢
珠江三角洲經濟的一體化進程,使廣州的中心城市地位進一步增強,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廣州跨世紀的重大戰略選擇。尤其是在航運領域,廣州具有在全國乃至世界率先探索國際航運中心模式創新的后發優勢:
1.低碳經濟發展先行一步為低碳國際航運中心創造前提
2009年廣州市在全國大城市中率先提出到2012年三年間,全市碳排放強度力爭年均降低3%以上的奮斗目標;發布了《廣州市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大力發展太陽能、熱泵、生物質能、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等重點領域,以綠色亞運城工程等十大工程為抓手,加快推動新能源應用,培育綠色產業園區、倡導綠色消費、創建綠色低碳社區,探索低碳發展模式建設低碳社會。南沙率先落實“生態優先”戰略,著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示范區,打造“低碳城”和廣州南端綠色新城。積極推進“智慧島”建設,將節能環保理念貫穿于臨港產業發展的每一個環節,堅持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努力建設循環低碳的新型產業體系、安全健康的自然生態體系、方便快捷的綠色交通體系、循環高效的資源能源利用體系、現代生態的社區生活體系,抓緊規劃建設南沙綠網,構建濱海生態景觀格局和生態體系。港口企業大規模推廣節能舉措,如岸上橋吊的“油改電”;綠色物流興起,發展綠色港口等舉措,為廣州引領全國為第四代國際航運中心模式創新創造前提。
2.“現代化國際樞紐港”建設為智網國際航運中心奠定基礎
廣州擁有優越的港口資源,打造新型國際航運中心具有戰略作用。2008年,廣州港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3.47億噸,集裝箱吞吐量1100萬TEU,取得了貨物吞吐量國內排名第四、全球排名第六,集裝箱吞吐量國內排名第三、全球排名第七的好成績,其中集裝箱全球排名比2007年前移5位。南沙作業區2008年度完成集裝箱吞吐量比2007年增長 45.3%。2009年廣州航運產業抗擊金融海嘯沖擊保持健康發展,在2008年的基礎上又更上一層樓;并提出2011年廣珠鐵路輔線接入南沙港口,廣州港出海航道三期工程竣工,加大南沙港區集裝箱外貿班輪航線開拓力度,與內陸經濟腹地加強聯系大力建設無水港等系列舉措,為建設智能化海空陸集約航運網絡奠定基礎。
3.港口經濟跨越發展為第四代國際航運中心提供強勁支撐
要從戰略層面上謀劃和推動港口經濟發展,抓緊建立與珠三角經濟一體化發展相適應的珠三角港口群分工協作機制,促進形成珠三角分工合作、優勢互補、競爭有序的港口格局,提升港口綜合競爭力;要把港口打造成為樞紐型現代物流中心,帶動流量經濟和金融、保險、貿易、信息、中介服務等生產型服務業的高端發展;要構建國際化、現代化、規范化、產業化港口物流體系,加快臨港產業集聚區建設,大力推進臨港產業集聚區的新一輪招商引資,使港口具有強大的航運服務功能和經濟輻射功能的同時,具有強大的產業集聚功能;積極培育游艇等休閑航海產業。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