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貨運對外開放政策方面,民航總局于2002年頒布的《外商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中規定:外商投資公共航空運輸企業,應當由中方控股,一家外商(包括其關聯企業)投資比例不得超過25%;外商投資貨運倉儲、地面服務等項目,外商投資比例由中外雙方協議商定。
2005年,民航總局又頒布了《補充規定》,其中規定“允許香港、澳門服務提供者以合資或獨資形式在內地提供代理服務、裝卸控制和通信聯絡及離港控制系統服務、集裝設備管理服務、旅客與行李服務、貨物與郵件服務、機坪服務、飛機服務等七項航空地面服務”。
在航權開放方面,近年來民航總局在政策安排上逐步加大了與國外航空運輸安排的靈活度。與美國、歐盟國家、澳大利亞、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等國在航線表、運力、第五航權、代碼共享、包機等事項方面簽訂了較為寬松的雙邊運輸協定。
2004年7月簽署的《中美航空運輸協定議定書》,首次允許美國空運企業在中國境內建立貨運樞紐且享有全面開放的航權,為引入國外貨運公司在華設立貨運樞紐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自2003年7月起,我國在海口、三亞單方面開放客貨第三、四、五航權。目前,上海、南京、廈門、成都等眾多城市,分別根據雙邊航空運輸協定與有關國家交換了貨運第五航權。
2006年10月,民航總局在武漢啟動航空運輸綜合改革試點,其中政策之一是支持國內外航空公司充分使用客、貨第三、四、五航權。
上述一系列法規及政策的頒布實施,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這在2006年表現尤為顯著。
第一,促進了航空貨運市場加快增長。2006年中國機場貨郵吞吐量增長16.8%,增長率較上年提高了2.3個百分點。其中國際貨郵吞吐量增長21.8%,較2005年提高了近7個百分點。
第二,提高了我國的航空貨運能力。2006年我國民航全行業新增了大中型全貨機8架,新投入運營4家合資全貨運公司,新成立了一批貨運代理企業。
第三,在國際航線貨運市場上,中國民航的份額提高了4.5個百分點,改變了前幾年市場份額下降的趨勢。
第四,外國航空公司增加了連接中國大陸的貨運通航點和航班,改善了有關城市的外貿環境,促進了進出口貿易的發展。
根據民航總局的相關政策安排,不難看出,在未來時期,中國將堅持和完善現行的各項法規政策,以推動航空貨運市場持續快速發展。
第一,以市場化和產業化為方向,通過市場引導、競爭推動,培育和拓展國內航空貨運市場;繼續鼓勵外資和民營資本發展航空貨運;繼續鼓勵發展全貨運航空公司;繼續引導和支持建設航空貨運樞紐。
第二,推動傳統貨運向現代物流業轉變,鼓勵航空物流企業加強服務網絡、物流中心、分撥中心、信息系統、運輸機隊和關鍵設備的建設,加快物流產業化。
第三,繼續按照“積極、漸進、有序”的原則,針對不同國家、區域和市場,確定不同的開放步驟、方式和進度,分階段開放我國國際航空運輸市場,同時堅持優先開放國際航空貨運市場的原則。
文章來源:現代物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