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航空公司剛剛從“大罷工”走出來。4月14日,偏居地球一隅的冰島上的一座火山噴發,給歐洲航空業帶來災難性的影響。隨風飄散的火山煙塵連日來逐漸覆蓋了歐洲部分地區的上空,造成歐洲的空中交通大面積癱瘓,包括中國在內幾乎所有往返于歐洲航班都被取消。
空中交通體系的癱瘓,凸顯全球經濟和人員流動對航空的依賴。經濟學家開始考慮火山灰是否會拖累歐洲經濟復蘇,普通商家及民眾則感受到了“倒春寒”。
◆ 航空公司損失慘重
從15日開始,火山噴出的火山灰隨氣流飄散向北歐和西歐的上空,導致歐洲多國的機場被迫關閉,大量航班被取消。
在15號取消了幾千個航班之后,16號全天歐洲地區大約有1.7萬個航班被取消。據歐洲航空安全組織18日的最新數據顯示,自4月15日起至18日,有超過6.3萬架次的歐洲地區航班被迫取消,18日當天僅有約4000架次航班正常飛行,較往日減少了84%。
隨著火山灰對航空飛行影響出現減弱跡象,從18日開始,歐洲部分國家有條件地放松了空中管制。
4月18日挪威重新開放了部分機場,另一個北歐國家芬蘭在19日決定,位于芬蘭南部圖爾庫和坦佩雷的機場將于當天臨時開放6小時。這是芬蘭16日凌晨關閉全國所有機場以來首次臨時開放國內機場。瑞典大部分機場也在同一天重新開放,主要是針對西向與北向的航線。
但是這些機場能開放多久還要取決于火山灰的具體情況。德國航空安全管理部門18日短暫開禁后又宣布禁飛,并將德國空域禁飛時間從19日14時延長至20時,接著又宣布再延長6個小時。比利時交通部宣布,由于低空飛行航道存在火山灰,影響飛機起降,比利時空域禁飛時間延長至19日20時。
19日,一度減弱冰島火山噴發活動又所增加。由于擔心塵埃云的影響,波蘭20日重新關閉一天前開放的4座機場,并將北部空域列為禁飛區。匈牙利關閉了西部空域6000米以下飛行通道。芬蘭20日宣布,禁飛時間延長至格林尼治時間21日6時。
航班大量停飛歐洲航空業蒙受了巨大損失,航空公司更是叫苦不迭。歐洲航空協會表示,空中管制持續一兩周會造成部分歐洲航空公司破產。有業界人士更是大膽預測,這場飛來橫禍會推動航空業重組。
法國商用航空聯合會主席利昂內爾·介朗說:“空中交通管制每天給法國航空業造成的損失高達5000萬~6000萬歐元。”而歐洲航空業每天損失更是高達2億美元左右。
◆ 波及空運關聯產業
各大航空公司因停飛每天造成的損失高達上億歐元。4月19日國際航空運輸協會,將航班取消造成的空運業預計損失從每天2億美元上調為2.5億美元。航空貨物運輸中斷,使依賴航空運輸的其他產業也受到嚴重波及,火山煙塵造成的影響正在向整個經濟界蔓延。
肯尼亞是鮮花出口大國,花卉出口占經濟總量大約五分之一。肯尼亞每天出口歐洲鮮切花價值130萬英鎊198萬美元,占歐洲聯盟國家進口鮮花總量35%。但是由于歐洲領空大面積的空中管制,使肯尼亞大量鮮花運不去出。同時,由于未及時找到替代出口市場,首都內羅畢鮮花商不得不銷毀大約400噸的冷藏鮮花,其中不乏頂級肯尼亞玫瑰。
肯尼亞外貿部門官員痛心地說,肯尼亞眼下每天因空運出口受阻損失超過300萬美元。其中,花卉業每天損失多達200萬美元。
由于受在愛爾蘭制造的一種傳感器供應中斷影響,日產宣布,從4月21日起它將被迫停止在日本生產Cube小型車、MuranoSUV和Rogue交叉車,德國的寶馬和奧迪也表示,它們將不得不讓一些生產線停工,原因與日產相似。
歐洲航空運輸中斷也波及到國內外貿企業。溫州一家外貿公司董先生訴苦,他的意大利客戶急需一批眼鏡盒,他連夜叫工廠趕制出來發到北京空運時,被告知因冰島火山爆發,前往意大利的航班停飛了,現在這批眼鏡盒還滯留在北京機場。
當下,因為歐洲空運中斷造成的損失讓諸多企業措手不急。隨著航班恢復,后續影響會漸漸顯現出來。但停航引發的后續影響無疑更令人擔憂。
一家航空貨代企業負責人表示,由于近期積壓的中歐航空貨物比較多,復航以后,航空公司會根據市場貨量需求自主提價。另一方面,貿易商為了盡快減少延誤,也會愿意高價優先購買航空倉位,從而可能引起中國飛往歐洲方向的空中貨運費用短期內大幅上調。
在法國安盛保險集團首席經濟學家Eric看來,貿易活動一直是本輪全球經濟復蘇的最大構成部分,如果禁飛時間延長,將對全球貿易以及仍然脆弱的經濟復蘇造成重大影響。
山東龍口市一家農產品企業出口部經理欒先生表示,公司上半年對歐美地區的出口訂單已基本簽滿,但企業擔心的是,一旦火山煙塵持續肆虐,將使得歐洲經濟前景堪憂,客戶會不會不按時履約?此外,如果當地購買力下降,對我們日后的出口也將帶來不利影響。
山東大學管理學博士于鵬分析說:“禁飛時間越長,對經濟損害越大,并影響發展中國家,因為他們的產品主要出口到歐洲。如果火山灰繼續大規模阻斷歐洲航空,迫使人們取消假期旅行計劃、推遲交貨時間等,其所帶來的影響將更為深遠”。
文章來源:現代物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