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4月2日下午發布《一季度中國航運景氣報告》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國航運景氣指數為112.77點,較上期上升9.19點。中國航運業在歷經一年的低谷之后,逐漸恢復,目前已經進入景氣區間。這一消息對于航運人來說,無疑是一次極大的鼓勵,各航運企業的信心也會得到進一步提升。但在“喜訊”頻傳的背后,又有著怎樣的危機襲來?這種一片看好的景象,還可持續多久?
不可否認,隨著世界經濟的回升與航運市場的逐漸回暖,中國航運業發展態勢轉好,航運業的復蘇之路取決于兩點:一是以全球經濟大環境好轉為基礎,二是要看運力的供需平衡。
眾所周知,因為國際貿易運輸中90%以上是通過海上運輸來實現的,所以可以說航運業是背靠著經濟增長背景下的貿易量擴張而復蘇的。據悉,1月IMF調升了2010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至3.9%,同時認為全球貿易量將增長5.8%,相比2009年下降10%以上有明顯的改觀。主要經濟體最新的PMI亦表示未來一個季度經濟仍將繼續擴張,而面對著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外需難以大幅反彈,還有貿易保護主義的加劇和人民幣匯率承受巨大壓力等不利因素,2010中國對外貿易形勢依然異常復雜,外貿的總體外部環境并不容樂觀。
而中國航運業要面對的不僅僅是整個經濟形勢的走向,還有發達國家和傳統航運大國的短兵相接。資料表明,世界商船噸位供給量主要集中于少數國家的少數大公司手中。國際航運業競爭更大程度上是基于競爭優勢來開展的,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比較優勢。我國吞吐量超過1億噸的港口有13個,卻沒有一個是世界航運的中心。我們是航運大國,卻不是航運強國,這個愿景,依然任重而道遠。
據有關報告顯示,2010年國際干散貨運力實際增長將在10%左右,新船交付量將達到接近1.1億噸,相當于現有船只規模的24.9%;集裝箱市場運力增長也將高達13%左右。有評論稱,即使今年的海運貿易總量出現了小幅上漲,運力增長過快所導致的供大于求,將會使運價整體仍然保持低迷。
對于航運業來說,2009年是最困難的一年。相對于去年,2010年第一季度航運市場的確表現不凡。根據ELAA等機構的數據,有關機構樂觀估計2010年集運行業需求的增速將超過供給的增速,而油輪市場依然被看好,但是運力過剩之憂依然存在,甚至航運業仍將受困于運力過剩!正如馬士基集團總裁安仕2月上旬接受專訪時表示:“年初國際集裝箱運輸市場運量與運費收入活躍程度比預期要好。說明貨主愿重新進貨儲倉,但是否會持久目前還言之過早,說不定是一種暫時現象。”
到底是暫時現象還是未來走勢,這需要時間來驗證,但是這也說明了危機并沒有遠離,危機意識更要常駐心間,因為危機意識的缺失就是最大的危機。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