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數新國貨品牌在一線城市孵化 上海、深圳、廣州位居前三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1-11-29





      隨著雙11收官、雙12大促漸行漸近,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新零售實驗室舉辦的年度重磅商業評鑒活動“2021國貨創新力百強榜”也進入倒計時。


      經過前期走訪調研、國貨品牌企業自主申報、專家評審團提名,以及海量數據收集整理后,我們圍繞渠道創新、品牌/品類創新、運營創新、設計創新、場景創新、模式創新等六大維度指標,從美妝護膚、食品快消、服飾鞋包等10余個熱銷品類中,初步篩出200個候選品牌。


      我們通過對這200個候選品牌(企業)總部所在地、成長周期研究發現,粵滬浙已成新國貨品牌三大孵化陣地,其中廣東的新國貨品牌數領先全國,且有32%的新國貨品牌都來自粵澳港大灣區。


      與此同時,成長周期在10年以內的新國貨品牌合計占比達56%,三成品牌的周期更是不足5年,新品牌的成長周期正不斷縮短。而成立20年以上的國貨“前浪”們也通過多品牌、多渠道布局提升創新力,集體向年輕化轉型。


      超半數新國貨品牌在一線城市孵化


      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新零售實驗室研究這200個候選品牌發現,從地域維度來看,總部在廣東省的品牌數量最多,有60家,三成候選品牌在廣東孵化。其后依次是上海、浙江、北京、江蘇,在候選品牌中占比分別為19.5%、12%、10.5%以及7%。


      由此不難看出,珠三角和長三角依然是國貨創新品牌主要孵化陣地,其產業鏈資源、制造業基礎和供應鏈實力,以及優質的人才資源和巨大的零售消費市場,都為新國貨品牌提供了廣闊的成長和發展空間。


      這其中,上海、深圳、廣州、北京、杭州是200個候選品牌總部分布最密集的五個城市,其中上海39個,深圳25個,廣州24個,北京21個,廣州18個。分析城市分布我們還發現,上海、深圳、廣州、北京四大一線城市是國貨創新實力最強的區域,在200個候選品牌中,有109個品牌盤踞在這四個城市,占比超過50%。


      而企業總部分布在杭州、蘇州、南京、佛山、長沙、成都、東莞、青島、武漢、寧波、天津、鄭州、重慶這13個新一線城市的候選品牌有53個,占比26.5%,不到三分之一。在廈門、濟南、昆明、哈爾濱、合肥、南昌、南寧這7個二線城市設立總部的候選品牌有13個,占比不到7%。總部在佛山、東莞、江門、晉江、常熟等17個三線城市布局的候選品牌有19個,占比接近10%,反超二線城市。另外,港澳臺候選品牌有6個,占比3%。


      上述國貨創新力品牌的區域分布,不僅與當地經濟、產業帶分布息息相關,與政策利好也相互匹配。近日,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工作的意見》明確表示,在北京、上海、重慶、杭州、廣州、深圳6個城市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這為本土國貨品牌的發展提供了政策助力。廣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張勇提到,將拿出地方特色改革硬招實招,鑄造“廣州品牌”;把差異化探索和可復制可推廣有機結合,探索開展原創性改革,打造更多“單項冠軍”,形成“廣州經驗”。


      超三成候選品牌在粵港澳大灣區誕生


      我們發現,在200家候選品牌中,目前有64個品牌總部分布在粵港澳大灣區,在所有候選品牌中占比高達32%。其中,深圳25個、廣州24個、香港4個、佛山4個、東莞3個。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候選品牌中,不乏“蕉下傘”這樣的誕生于中國香港、但產銷市場主要位于中國內地的品牌,這不僅體現出國貨品牌區域創新聯動和協同發展的趨勢,也是消費市場一體化的表現。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今年9月,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購物節”開幕,匯聚了粵港澳三地超過29.8萬個知名品牌。最終以總銷售額突破千億完美收官,總參與商品數超3000萬,總參與消費者1.9億,其中港澳參與消費者超120萬。陶陶居、美心集團、亞洲汽水等一大批經典“老字號”品牌借助電商直播再度掀起“國潮風”。借助購物節的消費熱潮,越來越多灣區品牌步入“多城協同”的發展模式。


      “支撐灣區高品質消費的必然是廣東的工業優勢,把廣東的智能制造實力和港澳的品牌、設計、研發能力順暢對接、充分聯動之后,一個國際化程度高、市場容量大、產業基礎扎實、品牌形象好的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會成為內循環的強勁動力,在對外貿易中的力量更不容忽視”,廣東省商業經濟學會會長王先慶向南都記者表示。


      三線城市在食品快消賽道占據品牌優勢


      從200個候選品牌的品類分布來看,覆蓋了線下、電商、直播帶貨、新電商等多渠道,包括美妝膚護、食品快消、生活電器、3C數碼、服裝箱包、家居百貨母嬰等11個熱銷賽道,其中美妝護膚、食品快消、家電3C、服裝箱包這幾大賽道競爭最為激烈。


      總部位于廣東的候選品牌在零售新場景、3C數碼、家清日化、生活電器賽道中具有較大優勢,足見廣東的產業基底深厚。比如在新場景品牌中,總部位于廣東的候選品牌占比66%;在3C數碼品牌中,總部位于廣東的候選品牌占57%;在家清日化品牌中,總部位于廣東的候選品牌占46%;而在生活電器品牌中,總部位于廣東的候選品牌占比38%。


      在家居母嬰百貨、服裝鞋包、食品快消這三大賽道中,廣東省均是聚集品牌數量最多的省份。其中家居母嬰百貨品類里,總部位于廣東的候選品牌占比30.4%,和上海并列第一;服裝鞋包品類中,總部位于廣東的候選品牌占比28.6%;食品快消品類中,總部位于廣東的候選品牌占比為18.9%;在美妝護膚品類中,廣東以27.9%的品牌占比位居第二。


      分析人士表示,這一結果與廣東強大的制造業基礎和商貿優勢有關。同時廣東近年來加速向數字化轉型,淘寶發布的23個百億數字化產業帶中,有10個分布在廣東。除了廣州美妝、深圳數碼、佛山家裝等大眾熟悉產業集群外,汕頭內衣、廣州包裝、深圳家用電器等亦表現出快速的規模化數字發展。另一方面,也與廣東市場對國貨關注度有關,《百度國潮驕傲大數據》顯示,廣東為最關注中國品牌的地區,廣東人感興趣的中國品牌領域前六位是電子、文娛、服裝、汽車、化妝品和食品,這與廣東國貨品牌偏重的領域也較為一致。


      除此之外,運動器械品類的候選品牌多誕生于浙江,占比第一;誕生于北京的潮玩品牌數量占比37.5%,領先全國;3C數碼品類下的候選品牌多數誕生于深圳。相比較來看,食品快消品類的候選品牌總部分布相對均勻,且呈現出較強的地域特色,如武漢周黑鴨、柳州螺螄粉、瀘州老窖、新會陳皮等。


      美妝家居、寵物生活類新國貨扎堆上海


      在美妝護膚品類中,總部位于上海的候選品牌占比41.9%,排名第一;在寵物生活類目之下,總部位于上海的候選品牌占比30%,也排名第一;在家居母嬰類目之下,總部位于上海的候選品牌和廣東并列第一。由此可以看出,誕生于上海的新國貨品牌不僅數量、類別眾多,且帶動形成了產業優勢,美妝護膚,寵物生活,家居母嬰百貨是典型代表。


      分析人士認為,上海是全國擁有中華老字號品牌最多的地方,國貨歷史源遠流長。1928年,上海曾舉辦“中華國貨展覽會”,成為中國近代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全國性國貨匯總,眾多著名“老國貨”——華生牌電風扇、百雀羚面霜、回力鞋、上海牌手表、鳳凰牌自行車、蝴蝶牌縫紉機、六神花露水等在此背景下成長壯大,成為早期國貨的代表。


      近百年時光匆匆而過,一些無法跟上時代變化和用戶需求的傳統國貨品牌被逐步汰換,也有不少品牌正煥發新生。近幾年,借助“中國品牌日”、“五五購物節”等契機,越來越多“老字號”積極擁抱新零售、轉型數字化,進行全方位的品牌升級和產品迭代創新。


      今年7月份,上海印發《全力打響“上海服務”“上海制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9月,上海印發《上海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其中明確提出“重振老字號品牌”、支持老字號在重點商圈集聚發展,推動老字號開展數字化轉型。11月份的第四屆進博會期間,上海聯交所聯合各方發起成立了上海國際品牌創新服務基地,以助推企業品牌建設。


      三成國貨創新力品牌成長周期不足5年


      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新零售實驗室通還針對200個候選品牌的成長周期進行了研究,我們發現,成立時長在5年以內(含)的候選品牌有61家,占比超過三成;6-10年以內(含)的候選品牌有51家,占比達25.5%;成立時長在11-20年的候選品牌有45家,占比超過22.5%;而20年以上的候選品牌有43家,占比超過二成,30年以上的候選品牌有17家,占比接近9%。


      “這說明快時尚正在逐步成為主流,未來個性化色彩濃厚的潮流會越來越普遍,消費者的喜好會越來越多元化。我們的制造業也在相應發生改變:定制能力越來越強、適應潮流偏好切換的能力也越來越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對南都記者分析稱,“消費者長尾需求逐步被挖掘,而長尾經過營銷發酵,其中有大眾基礎的那些品類將迅速崛起為新的頭部需求。”


      國貨新品牌的成長周期不斷縮短的背后,也是消費升級和線上流量去中心化,不斷細分的消費場景和消費需求,給予新品牌大量繁衍增長的空間。國泰君安的研報分析稱,從需求端來看,年輕消費群體越來越注重自我實現需求,看重商品的品質和性價比,從過去一味追求高端奢侈品轉向有意識地淡化對品牌溢價的執著,變得更看重商品的性價比、更愿意為“顏值”買單。


      以美妝護膚類為例,一方面,花西子、完美日記、一葉子等新品牌層出不窮,另一方面,產品迭代更新快,品牌方善于放大產品某方面的功效作為爆點,或是突出顏值+性價比的標簽,再利用明星達人KOL等流量紅利,驅動形成海量的內容種草和直播營銷效應,在社交網絡翻起巨浪,迅速走紅。這些新興國貨彩妝品牌正不斷重塑美妝護膚行業的格局。


      以推出僅4年的新國貨品牌“完美日記”為例,其在小紅書的官方賬號粉絲量已達200萬,遠超自然堂、膜法世家、相宜本草、百雀羚這些創辦10年以上的品牌在該平臺的粉絲量之和,通過產品硬廣和試妝等投放+KOL/素人傳播的內容筆記達到了34萬+篇。


      “短期內流量聚集,能夠迅速形成潮流,而定制能力的提升,生產線可以快速響應潮流。”不過,盤和林對南都記者指出,“這些品牌也存在風險,就是壁壘較低,跟風者會迅速跟進,營銷模式和產品款式容易迅速成為其他競爭對手爭先效仿的目標,以至于爆款維持強勢的時間較為短暫。”業內人士也認為,在短期內抓住了特定用戶或者風口的品牌,若忽視了核心競爭力的構建,沒有技術專利等作為護城河,光憑借內容營銷,往往到最后只會淪為渠道品牌而非真正的消費者品牌。


      美妝護膚品牌年輕化趨勢最明顯


      就品類來看,美妝護膚、食品快消、3C數碼、寵物生活、潮玩品牌、新場景類創新品牌年輕化趨勢明顯,多數品牌成長周期都在10年內。其中尤以美妝護膚、食品快消兩大品類中5歲(含)以內品牌數量最多,占比也顯著高于其他品類。


      具體來看,食品快消品類中,成長周期在10年內的國貨品牌占67%,其中成長周期在5年內的品牌就占了四成。這些品牌主打的產品多圍繞特定單品或差異化口味切入市場,其中既有大眾化的雪糕、火鍋、牛奶、氣泡水,亦有定位中高端人群的燕窩、意面、可生食雞蛋等,體現出人群口味的進一步細分化。


      美妝護膚品類同樣年輕化趨勢明顯。誕生于10年內的候選品牌比例超過六成,其中5年內的品牌占比達到37.2%。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和2019年,堪稱美妝新國貨品牌“扎堆”誕生的兩年,在所有候選品牌中,于這兩年誕生的有7個。


      新場景類、寵物生活類、運動器械類的候選品牌中,成長周期在5年以內的品牌都占了一半以上,這些品牌連帶類目所屬賽道都是相對嶄新的。其中,八成寵物生活類國貨品牌都在近10年內誕生,品牌主營業務從實體產品擴展至虛擬IP形象、漫畫,產品在迭代中融入越來越多智能家居屬性,反映出寵物經濟的火熱,進一步帶動了寵物產業的發展壯大。


      潮玩品牌基本在千禧年后集中涌現,尤以近5年內誕生的品牌居多,品牌普遍圍繞年輕人所熱衷的游戲、二次元、動漫IP進行多元開發。新場景品牌多誕生于2010年后,代表著新一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20歲國貨經典品牌逆勢生長


      經典品牌逆勢生長也是一大亮點。我們研究發現,在200家候選品牌中,成長周期在30年以上的經典國貨品牌主要分布在服飾鞋包、生活電器、家清日化幾個品類;成長周期在20-30年的候選品牌主要分布于食品快消、美妝護膚、家居百貨、生活電器等品類。


      具體來看,作為迭代更新快速的食品快消、美妝護膚品類,近幾年新品牌層出不窮,但傳統品牌也不甘落后不斷推陳出新。如成立超20年的好利來推出的“半熟芝士”被稱為“網紅蛋糕”,受年輕白領人群追捧;廣州酒家推出盆菜、速凍菜外賣,迎合了年輕人的速食需求;毛戈平將東方傳統元素融入美妝,并通過入駐B站、抖音打入年輕人視野,以期借助國潮風口出圈……反映出傳統品牌集體向年輕化轉型。


      此外,生活電器、數碼3C品類中,成長周期在10年內的國貨候選品牌數量占51%;20年及以上的傳統品牌數量占32%。家清日化品類中,有20年以上歷史的國貨品牌占比接近四成。在家居百貨品類中,20年以上的國貨品牌占了三分之一。類似周大福、TCL、創維、李寧、回力、波司登、六神、云南白藥等老品牌普遍都有20年以上歷史,是80、90后共同的成長記憶,但也是國貨創新的主力。


      天貓官方數據顯示,220家老字號品牌在今年雙11的銷售額同比增長超100%,總的品牌銷售額直接突破了1億元,這也再次印證了在國潮趨勢之下,年輕人對國貨傳承和創新的自信和喜愛。


      盤和林認為,國貨熱銷一方面是中國人民族意識的崛起,另一方面是國貨主動適應需求、擁抱變化,比如主動進入國際時尚圈、參與并購,和跨國品牌競爭等。他告訴南都記者,“老字號也是會分化的,順潮流者將繼續發揚光大,故步自封、躊躇不前則將難以為繼”,對于品牌方而言,應主動與時尚、科技融合,對內提升管理效能和生產能力,對外利用互聯網營銷、直播、短視頻等模式,積極走向前臺,才會擁有持久生命力。


      轉自:南方都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